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美菱、志高、格蘭仕等家電企業的人事調整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志高原常務副總裁鄭祖義接替李興浩任董事長;格蘭仕原執行總裁梁昭賢被任命為總裁;海信科龍原董事長周小天辭職;華意壓縮...
家電企業接連換帥折射出目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面對難言樂觀的2012年,行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更為迫切,進行戰略調整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換帥只是企業謀求發展的第一步。
頻現人事變動
2011年以來,家電企業管理層的人事調整多達十幾次。
目前業內對家電行業形勢的判斷大多比較謹慎。奧維咨詢研究院院長張彥斌對記者表示,2011年,我國空調零售量同比增長18.5%;2012年2月,整個白電的出口環比已經出現了回升。因此他認為,目前行業整體情況仍然比較樂觀,波浪上升的態勢也符合正常的發展規律。盡管如此,經過兩年的高速增長,家電業整體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
而企業在此時進行人事調整,也是無奈之舉。家電行業專家洪仕斌對記者表示,一方面,這屬于正常的人員流動;同時,企業要想尋求突破,往往寄希望于通過對管理人員的調整來獲得新的發展思路。
對某些企業而言,人事調整后的命運卻并不樂觀。2011年年中,新飛冰箱高級總經理王建華突然宣布離職,而自2010年底以來,新飛冰箱已先后有5位高管離職?梢哉f,從曾經的中國冰箱業“四朵金花”之一,到目前面臨退市的命運,新飛冰箱的人事變動也如影隨形。
事實上,隨著家電利好政策的退出和行業競爭加劇,家電企業兼并重組不可避免,行業也將隨之迎來新一輪洗牌。一位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我國白電行業的強勢品牌至多有5家。
開啟“戰略調整期”
白電人事變動也標志著企業“戰略調整期”的啟動。
在此輪白電企業的人事調整中,志高的動向格外引人關注。業界有觀點認為,李興浩把接力棒交給技術出身的鄭祖義,說明志高在“去家族化”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意味著志高空調2012年的最高訴求是技術而非市場。
近幾年,受益于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利好政策,志高從中獲利頗豐。據2009年志高全年業績報告顯示,該公司當年獲得的財政補助金額高達2.336億元,占全年凈利潤的74%.但隨著政策退出,志高也成為受影響最大的企業之一。業內專家表示,志高的空調產品大多定位中低端,在一級市場上的整體議價能力較低;與此同時,志高在上游部件的布局上仍是空白,面對行業增速放緩和同行的激烈競爭,志高戰略上的調整已經勢在必行。
寄希望于整合產業鏈走出困境的志高,目前來看還沒有實際行動。在發布2011年中報時,鄭祖義曾對外表示,志高將全面提速變頻市場的推進,但對上游技術只字未提。與已經在變頻市場站穩腳跟,并且向上游滲透的空調企業相比,志高顯然還需要加快腳步。
從美的對海外市場的側重,到美菱試圖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協同作戰,再到志高在上游核心部件布局,可以說,白電應對“寒冬”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啟。在當前形勢下,不論是人才、市場還是技術,企業任何一個短板都會阻礙整體目標的實現,而要想捱過行業“冬天”,一個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是必不可少的。
換帥只是第一步
人事變動只是第一步,如何渡過“寒冬”將考驗企業的智慧。
盡管“掌舵人”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一位業內專家也對記者坦言,目前對白電企業而言,人事調整只是個開始,真正的效果在短期內還很難顯現。
事實上,對白電企業而言,要想在目前的情況下搶占市場份額,平穩渡過行業“寒冬”,還需要從四個方面不斷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一是要向上游核心部件發力。在空調變頻壓縮機、洗衣機變頻電機、冰箱高能效壓縮機上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提高產品性價比。這樣做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產品毛利率,實現規模效應,還能夠為下游整機在研發、設計、生產上提供強有力地支撐。目前美的等企業就是依靠在上游核心部件上的實力,才在空調市場做得風生水起。二是提高產品品質及可靠性。上述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家電大國,但產品工藝水平和質量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照{故障率居高不下、洗衣機噪聲及震動無法有效解決等問題仍然困擾著國內家電企業。三是企業需要針對目前的發展態勢,制定出長期、宏觀的發展戰略。專家表示,企業管理層變動及隨意、大規模的裁員和招聘不但不利于保持整體隊伍的穩定,甚至還將對公司戰略的實施造成負面影響。四是企業要緊扣國家相關政策,在具有節能、高效、環保等特性的產品上下工夫。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