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好馬回頭的現象其實很常見。當員工與企業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員工就會很沖動地賭氣離開。當員工長期在一家企業里服務時,久而久之,也會產生煩悶,感覺自己成了井底之蛙,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風景。如...
當然,企業在準備接收“好馬回頭”之前,應該先有一個分析、判斷、核查的過程,不能搞“一刀切”:全部接收或全不接收。首先,要先看當初員工辭職的原因,是公司開除的(解雇的)還是員工本人自動辭職的;是因為原則性問題還是因為非原則性問題。如果是公司因為原則性問題開除的,那就要慎重考慮,但也不是說不能接收,要重點考查他的近況。不過,話說回來,那種員工回來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其次,要看是不是“好馬”,是不是真正的人才,以前是不是為企業出過力、立過功。有的人本身沒有什么才能是完全由于利益的驅動才回頭的,這樣的就不是“好馬”,就不能接收。判斷是不是“一匹好馬”,對企業來講是很容易的事情,企業里有檔案資料可查,也會有見證人的。再次,要看員工要回頭的原因及其近況。這是考查的重點所在。通過這一點可以判斷出他是否真誠、是否別有用心。不僅要聽他自己怎么說,還要考查、對照、落實。有可能出現有的人以前不怎么樣或者并不出眾,而現在跟以前大不一樣,尤其是年齡較小的人變化是很快的。也可能出現有的人以前很輝煌,但近段以來始終沒有進步越干越差,不得已才想回頭的。最后,還要看企業現在的發展狀況需不需要人。這也是企業考慮能否接收“回頭馬”的關鍵之所在。如果企業因為發展戰略原因正需要裁員,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接收的。
如果企業是正緊缺人才,一般情況下都要考慮接收“回頭馬”。如果企業處于人員剛好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對于“回頭馬”可要可不要的狀態,那就取決于“回頭馬”的態度和自身的條件了。企業接收“好馬回頭”,“回頭馬”的薪水待遇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給的太高,其他員工會不服,不利于管理;如果給的太低就會使“好馬”最終不再“回頭”。實踐中導致許多“好馬不回頭”的原因都是最后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處理這個問題要遵照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則。這就需要雙方進行很好的溝通交流。有一家化妝品公司對待“回頭馬”的政策是一律從零開始!就是與新招聘的員工一樣對待,最終沒有一個人回來。因為“回頭馬”有其特殊性,特殊問題應該特殊對待,“一刀切”肯定是行不通的。企業的員工手冊上應該有這方面的規定。
上面講的都是企業如何接收“好馬”主動“回頭”的情況。另外,企業接收“回頭馬”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鑒于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要主動追回“好馬”。這種“好馬”主要是高級職業經理人,企業難得的人才!就像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當時韓信得不到重用感覺跟著劉邦前途茫茫才要離開,幸好蕭何認定了劉邦要統一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因為他知道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帥才才拼命去追。否則,恐怕歷史就有可能改寫。職業經理人與企業主意見分歧的現象太多了。當企業主意識不到是自己不對時,而認定是職業經理人有問題時,職業經理人就只有選擇離開,也只能離開。當事情過后,事實證明了職業經理人的正確、清白后,聰明的老板馬上去找回“好馬”,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該認錯的認錯,該道歉的道歉,直至完全把“好馬”追回來。因為聰明的老板知道還為時未晚。還有一種“好馬”由于性格原因極要面子,在離開企業之后其實很想“回頭”,但又不好意思主動提出來“回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也很需要這匹“好馬”,就應該打破僵局主動去追,給“好馬”一個臺階下。企業經營之道,人才是第一位的。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才,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勢獲勝,企業應該拿出大海一樣的胸懷接納“回頭馬”,主動追得“好馬回頭”。
那是因為“好馬回頭”就可以在本企業里繼續發揮其“千里智能”,繼續為本企業創造價值。有的人才是企業從零開始一步一步精心培育出來的,等到培養成“千里好馬”該為企業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時,卻因為一個小問題小矛盾到了競爭對手那里。那不是等于為對手培養人才嗎,實在可惜!因為是“回頭好馬”,早已對本企業熟悉,能夠馬上適應環境,進入高效的工作狀態。這要比新招聘進來的員工省力的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培訓和大量磨合時間。最重要的是能夠很快地接受公司的企業文化,從而能夠很默契地配合企業的團隊協作。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