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建設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顯然不是基于所謂的人工時間表,而要根據接受制度的人的狀態! ∮形粚W生給筆者講了一個發生在他們公司的故事。這是一家高技術公司,從成立那天開始,公司就默認地實...
有位學生給筆者講了一個發生在他們公司的故事。這是一家高技術公司,從成立那天開始,公司就默認地實行彈性工作時間。上班不準時,但下班更沒點,技術人員經常討論工作到很晚。幾年后,公司聘請了職業總經理,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了打卡器,并制定了相當嚴苛的制度。大家上班是準時了,可大家下班也準時了,更麻煩的是,過去那種以公司為家的融洽氛圍被規范化的打卡制度給消滅了,業績反而不如以前了。“我們不是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制度了嗎?”董事會里的創業者們不理解。
新年伊始,很多企業喜歡本著“新年新氣象”的原則謀求一些變化,而高層管理者們更愿意準備制定并開始新的規章制度。這可能是因為更加偉大的戰略目標的拉動,也可能是因為組織內部權力新的角逐的需要。但不管出于怎樣的原因,制度化建設都應該是一個非常慎重的決策。筆者在這里想給那些忙著建章立制的領導們踩腳剎車:制度化可以,但不要傷害已有的基礎。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社會學家W·理查德·斯科特的《制度與組織》一書在探討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梳理出兩大類觀點:一種是自然主義,認為制度化是一種“自然的和不受指導的過程”。另一種是以能動者為基礎的觀點,強調意圖與自我利益在制度建立過程中的作用。“簡單說來……制度化是各種行動者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而進行的政治努力的產物……制度化的成功與作為結果的制度所呈現的形式,取決于各種支持、反對或試圖極力影響它的行動者的相對權力。”
斯科特的分析倒也清晰明了。前一種制度似乎更與人們的習慣相關聯,強調制度的產生一種是自然結果,如二十四節氣。這種制度體現了客觀狀態下人們的行為,而制度制定者無非是順應了人們的默認和需要。后一種制度顯然加入了制度制定者的主觀意愿,是一種顯性或隱性的利益的體現,例如秦始皇制定了書同文、度同制,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江山太平政局穩定的主觀意愿。
客觀地看,上述兩種制度在企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討論制度發展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要發展必須要規范化,必須要進行認真、徹底的制度化建設。這話沒有錯,因為沒有規范的制度,企業很難走的長久,也很難規;。
但如果企業領導者總信誓旦旦地懷著一種“從此掀開新的一頁”的心態來對待一個既有組織,并堅定地認為只有全面消滅過去并移植自己的“正確”思想組織才可能擁有未來的話,這樣的做法可能就危險了。實際上,我們常能看到在一種“大無畏精神”的驅動下,企業開始了徹底的變革;我們也常能看到嶄新的制度是建立了起來,但企業卻岌岌可危。
其實,大多數企業都會在自然的狀態下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制度體系,盡管這體系存在許多問題,這體系不足以支持企業的持續發展,可它卻深深地植根于組織成員尤其是老員工的記憶和習慣中;蛟S沒有精致的表現形式,或許與一些標準化的制度有差異,但這種非常樸素的制度卻與組織高度匹配。它們既可以是組織未來發展的保障,也可以是最大的阻力,關鍵取決于怎么去看待它們。
如果完全無視已有的基礎或者簡單粗暴地否定,然后想當然地按照所謂的先進制度或者標桿制度來重建,領導者就等于用自己的主觀能動去重塑企業固有的運行軌跡,他們能否幸運地成功就要看組織慣性的大小了。而在制度執行過程中,領導者更不能認為新的制度是正確的或是未來必須的,就肆意起來。你用鉆石去砸人,對方也會本能地躲閃。
后來者需要站在歷史的、長遠的角度,包容過往并從中尋找到對于未來的積極因素。后來者還必須十分耐心,因為制度化建設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個過程顯然不是基于所謂的人工時間表,而要根據接受制度的人的狀態。經常地,不是制度不好, 而是人們通常不會那么輕易地使用和順從新生事物的。
還是這句話:制度化建設先不要急著傷害已有基礎。否則,就應了《讓子彈飛》里馬邦德的話: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