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班、商學院……伴隨創業大潮而來的是一股商學院熱。除了眾所周知的BigFour:長江、中歐、北大、清華之外,這些商學院當年的畢業生也開始設立企業大學,比如馬云在今年年初正式啟動的阿里巴巴湖畔大學,面向嚴...
總裁班、商學院……伴隨創業大潮而來的是一股商學院熱。除了眾所周知的BigFour:長江、中歐、北大、清華之外,這些商學院當年的畢業生也開始設立“企業大學”,比如馬云在今年年初正式啟動的阿里巴巴“湖畔大學”,面向嚴格篩選的企業家學員收取28萬元的學費。按照馬云的話說,“想把湖畔打造成一所非典型的商學院”。是不是典型的商學院也需要新對手了?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會經常和一些商學院管理者以及教授交流。他們雖然在公開場合表示對商學院的未來很有信心,但在私下交流中卻表達了深深的憂慮。一方面,現在招生越來越困難,生源質量和以前相比在下滑;另一方面,現有學員對商學院的滿意度也在降低,他們覺得商學院教的知識嚴重老化,和實踐嚴重脫節。
如果說名校的MBA和EMBA還有文憑這個“護城河”,那么各種總裁班面臨的市場沖擊更大。有一個商學院教授整理了200多份總裁班的招生簡章,結果發現85%的課程近似,76%的師資一樣,同質化非常嚴重。現在的總裁班的學員質量、課程品質和滿意度都不像以前那么高了,大家都在拼營銷能力。
一個機構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城墻”(客戶價值)足夠高,第二是“護城河”(差異化優勢)足夠寬。
對于商學院而言,這個城墻就是給學員帶來的價值,護城河就是產品本身的差異化。如果商學院的課程不能指導學員的實踐,而且高度同質化,這個商業游戲是不可持續的。
商學院教育有兩個最難跨越的鴻溝:一是各種理論流派之間的鴻溝,二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各種管理理念日新月異,大家都在強調自己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夠把這些理論在整個商業圖譜中的位置和關系講清楚。
更重要的是,就算你知道了那么多知識,但“知道”和“做到”的鴻溝更大。管理是一門實踐課程,凡是不能指導實踐的知識都是存疑的,而商學院學生的實踐教育普遍較弱。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亨利·明茨伯格批判商學院是在用錯誤的方式培養錯誤的人。商學院以知識性的課程教學為主,導致培養了一些很會分析的專業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因為管理是一門實踐,不僅要知道一些道理,而且需要心態和行為上的轉變,而這些只靠知識類課程是無法實現的。這是商學院面臨的最大挑戰。
學習應該包括知識學習和行動實踐兩部分,商學院過于強調知識學習,行動實踐的比重偏低。未來知識性課程被在線課程取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在線學習具有能夠隨時隨地學習以及價格低廉等優點,所以線下課程最好做那些線上課程無法替代的東西,比如智慧共創、體驗學習和行動學習。未來不是線上替代線下,而是有效地融合和互補,線上課程偏知識體系學習,線下課程偏心態和行為改變。
商學院要完成這種戰略轉型非常不容易。
首先,它們必須要有很深的危機感,知道戰略轉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它們需要立即開始培養新的組織能力,加大對在線學習和行動學習(體驗式學習)的投入力度;
再次,它們需要調整組織構架和流程,讓組織構架和流程適應管理者學習的特點——他們不僅需要掌握知識,也需要完成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的轉變,并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