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互聯網在國內大行其道20多年,尤其在各類爸爸推出的各種購物平臺后,將B2C交易模式推向高潮。它們讓個人購物、娛樂、出行、支付方式等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商業模式的可復制性,B2C的領域里涌入了各類商...
前言
互聯網在國內大行其道20多年,尤其在各類“爸爸”推出的各種購物平臺后,將B2C交易模式推向高潮。
它們讓個人購物、娛樂、出行、支付方式等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商業模式的可復制性,B2C的領域里涌入了各類商家和企業,他們相互逐利、相互傾軋。出現了產品的趨同、獲客方式的趨同、服務內容的趨同,從而將B2C領域生生變成一片“紅海”。
B2B領域“藍海一片”
創業公司人才斷層
可是就是在B2C這個領域漸漸被各大佬圈地成功時,而在B2B的領域卻是“藍海”一片。在TOB的領域里包含了各類舉足輕重的行業:比如鋼鐵、石油、化纖、醫藥器械、糧食、機械設備等等。由于他們行業自身的壁壘性,產品特殊性,人際交往的“圈子”性,跨行業的顛覆和吞并幾乎沒有見到。從而導致了處在那個行業里的從業人員,個人危機意識嚴重偏弱。
而現在能在B2B領域各行業嶄露頭角的CEO們,其實都是在這個他們自屬的行業里從業多年,他們摸透了這個行業的交易行為和環節,他們擁有了穩固的種子客戶。于是他們借助了互聯網的工具,帶領自家的公司在這個行業領域里異軍突起。
可是無論如何的異軍突起,占盡優勢。公司要長久發展最后靠的還是人。所以越來越多的B2B領域里,完成VC輪、完成A輪的公司在大規模進行人員擴張的時候,發現了自身公司人員能力的斷層。
曾經和大Boss們一起出來打天下的公司“老”人們,在公司發展初期都在公司內占有了一席之地?墒窃诓粩嘧兓沫h境下,“元老”們的能力無法匹配上崗位的需求,比如曾經做為公司的Top sales的人員,突然之間要帶領一支銷售團隊。80%都是新人,卻要完成今年公司已經幾何式增長的銷售目標;再比如曾經的技術“大牛”有一天要管理20多號技術人員,完成多條產品線開發;最后還有明明其本人性格原因不適合帶領大型團隊的人員,公司最終交給了他/她一個新部門讓其管理,原因卻是在那個階段里公司再找不到能力比他/她強的人。以上羅列的種種情況,也許你看之好笑,但是卻是每天在創業公司里真實的發生。但是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不盡如人意也許是最婉轉的評論。
往往在這個時候,公司的大Boss們突然意識到公司內部的中基層(管理)人員培養的重要性。開始懊惱為何沒有早1-2年未雨綢繆,搭建人才梯隊,曾經有創業公司的 CEO感嘆若是他/她當年擁有一位能干的HRD,早早的對人才儲備做布局,今天也許就不會在公司用人上“捉襟見肘”,即使那些外部的高端人才今天不能加入公司,但是在公司發展到某一階段也許就可以請他們加入。而不會像今時今日連合適公司的人上哪找都不知道。同樣的,對那些公司“元老們”早早的有所批量培養,也不會像現在一樣短時間內“拔苗助長”。可是即使時間真的倒推2年,當時的各位大Boss們可能還在為自家公司如何在行業里生存下去而奔忙,在如何“活下去”的邊緣辛苦掙扎,“2年后這樣的時間”其實對他們都顯的太遙遠。
創業公司的培訓“重要但不緊急”?
若在當時真有人向他們提醒,公司內人員培養培訓的重要性。預計他們會一臉真誠、耐心無比的聽取完建議后,最終卻告訴你:“人員培養不是他們當前最重要最緊急的事,能“活下去”才是當務之急。”而我們所說的人員培訓培養是最終可以讓他們的企業“活的更好”,即然是“更好”,所以就變成了他/她當時“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但是時間不能倒退,就向今天創業公司還是要面對公司現有人員的成長速度匹配不上公司業務發展的速度問題一樣。
所以一般面臨這個情況的時候企業往往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培訓。但是B2B企業內的培訓有一個特色,它們往往局限于一個固定的范疇;時間周期集中而且突擊,卻唯獨沒有持續性。
可能在B2B領域的這類傳統行業中,上下游都是各類制造工廠,所以受其影響人員培訓工作一直是做為企業發展的支持性工作存在,重要但是沒有那么重要。也許只有在實際業務出現了問題才將培訓做為一劑“速成特效藥”;更或者團隊負責人除了想展現一下今年除業績之外其他的成績而做的“錦上添花”的事。
同時培訓團隊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它們往往被安排在人事行政部門,或者其他部門之下。由于這樣的組織架構將導致最終培訓落地的障礙,它會有明顯的屈從性而非主導性。比如受訓的骨干因為有更重要的客戶需要拜訪,和培訓時間沖突,培訓時間就要改期。再比如受訓的關鍵人員因為實際工作任務的繁重,就可以要求受訓內容壓縮或者延期更甚者進行關閉。
并且經過觀察B2B各類傳統行業中多的是人事行政部門,卻沒有真正的人力資源部門,究其原因還是企業只需要他們承擔更多的事務性工作,那可想而知長期人事行政部門負責人又有多少了解培訓真正的體系并且可以貫徹執行?
因此往往直接導致結果就是
培訓內容的單一性
比如只能提供產品功能,生產工藝,工作技能(Excel、Word、PPT等),若是CEO是業務“出生”那再加上銷售技巧的內容。超過此范圍是再也不能提供的。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猶記得有一年春末,我陪一位CEO朋友去一家制造工廠做宣講。這家工廠在那個行業里背景不弱,不論從成立年份,工廠設備,生產條件,生產工藝及盈利能力都屬于中等偏上,當我走進那間大大的培訓室的時候,看到滿滿當當的80,90后,內心突然有了底氣,覺得等一下要分享的互聯網內容會有所共鳴?墒钱斘艺镜街v臺上,分享到B2B,B2C,C2C等專業名詞時我看到了一雙雙帶著疑問眼睛,那一刻我覺得臺上的我有點懵。
我不得不對那些專業名字重新解釋,順便舉例說明。當看到他們一臉“原來如此”表情后,我深刻的體會到原來這就是行業帶來的差距。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在那個傳統行業里的人雖然年輕,但是在那個環境里更多接收到的是單一性訊息或者指令,本來培訓、分享是一個很好的渠道來綜合提高一下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但是不知是有意或者無意,那些內容都變成最“實用”的存在。知識內容沒有任何延展性和補充性。一切以“有用”或者“無用”來判斷。
培訓人員 “就地取材”,授課人員專業性不夠
公司里往往拔尖的人是不愿意做內訓師的。你問為什么?當然是那些拔尖的人員,自己工作任務都來不及完成,哪來時間給企業內做分享授課?尤其是業務團隊拔尖的人最是實際,他們常常會問“我來講課做分享,你能給我減掉點業績指標嗎?”每當這時培訓負責人只能默默的走掉,他們是沒有權利來調整任何業務目標的,若是真的這樣做了,萬一出現業務量下滑,這個鍋子誰來背?與其這樣,那就重新籌劃籌劃既然公司里屬1屬2的人沒時間,那就中等偏上的先湊合著用吧。所以好說歹說說動了那些公司里中等偏上的人員,也不管被指定的授課人員自己是情愿還是不情愿的,也只能被動接受。誰讓他們不是在公司里最拔尖的呢。不過還好,創業公司一般對自己公司內愿意從事內訓的人,都比較寬容。只要能上臺講首先就值得鼓勵,而那些“內訓師”們一般抱著既然自己都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那就先按著自己的經驗來吧。一股腦的將自己所知道的像倒豆子似的說給“受訓人員”聽。至于對方有沒有聽清,有沒有聽懂,已經不是他/她關注的范疇,因為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個多出來的工作任務而已。這樣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當看到這個事例你是不是會想起阿里巴巴 前CEO衛哲所說的那句話“永遠不要將二流“教官”放于培訓”。
不過這樣的現象卻比比皆是,F在N多的B2B領域里的創業公司高喊口號要成為自己行業里的“阿里”,“京東”,“華為”不一而足,可是過了這么久,直到今天誰又真的成為了第二個他們?
培訓只是一個任務,僅此而已
這幾年我遇到的不管是創業公司的CEO們還是制造廠的老總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深深的帶著危機意識,勤奮好學,自我驅動力必不可少,有些人讓我傷感汗顏。不乏有些創始人年過半百早些年早已實現財務自由,但是還是愿意重新出發二次創業?墒撬麄冏陨淼臒崆閰s傳達不到下一級或者再下一級上,更多的情況是他們辛苦的“拖拽”著自己的團隊緩慢前行。他們每個人都從內心重視人員培養,可以在落地操作上,我看到最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授課完成后,負責培訓事宜的部門不管是人事行政、還是其他負責人,都愿意組織上一場形而上的考核,有了書面的考核成績大家就都安心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管是受訓人員,培訓人員,人事行政負責人員對這件事好像都有了交代?墒沁@交代真的是這家公司大Boss最終想要的交代嗎?我曾經參與過一家創業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培養計劃搭建。在設計最后受訓人員考核環節時,我提出取消書面文檔考核,改為課程完結后“學員現場”課件展示?墒菦]曾想不管是“學員”還是當時的hr對口人都哀聲哉道,覺得你在“搞事情”。明明可以皆大歡喜、輕松而過的事情,為何要如此。雖然最終獲得了那家公司CEO的支持,整體效果也不差?墒且呀浟晳T走“捷徑”享受“輕松”的人,是不會因為這樣一次這樣的改變而今后有所改變的。在他們的心里培訓只是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僅此而已。
跨行進入傳統行業中的B2B創業公司
如何做好培訓工作
久而久之,受訓過的人思想上沒有任何提升,行為上也不會有所改變,那對應的工作效率勢必也不會有任何提高。
這時候大Boss們會意識到,既然內部這條路不行。那就外部快速的請進來,設立專門的培訓人員崗位?墒钱斶@個行業上下游人才可選擇性不再多樣化、選擇面偏窄時。前衛的大Boss們往往會進行跨行業選擇。一般他們會從快消行業、互聯網行業引進專業人才。可是招募來的人員會有一個大Bug。這樣一個人,雖然個人專業能力,授課能力符合了崗位需求。但是他/她對于這個行業,對于這個行業人本身的水平,專業度了解不深入,往往教授的東西,聽課的人員永遠感覺落地性不足。
比如我曾聽一位跨行加入一家傳統行業-創業公司培訓負責人說起的一個小插曲。那年她為她新加入的公司基層管理人員講授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具。目的是為了提高一下基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她講授的管理工具里其中有一個工具叫“戴明環”,俗稱“P-D-C-A”。在我的了解里這個工具的使用和簡便性不言而喻?删驮谒钋椴⒚,耐心實足的為她公司的幾位學員講授完這個工具的歷史、用途、使用場景后,滿心期待的找來一個案例要求學員給出初略的解決方案時,那些聽課的學員長時間無法用這個工具完成這個環節。她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請學員來復述一下基本概念,使用場景,勉強最后為大家都找到了臺階下。在她訴說完這件事情以后感嘆了一句,“要是在以前的公司這么簡單一個管理工具不要說管理層,那怕她的一線員工也是直接能說出個1、2、3點的。怎么就跨了個行,簡單的東西這么就都變復雜了。”再后來,她又告訴我,其實在那次授課后學員們就顛顛的跑到自己的直屬上級那里,各種數落課程的理論性過強,不實用。但是當時的CEO對她信任有加,所以也沒有過多施壓。但是之后她的其他課程效果也一直不理想。結果無非是公司人員就抱著既然聽不懂,那就少聽一點態度來參加。而培訓負責人則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覺得越來越缺乏成就感、存在感,變的有心無力。長此以往最后大家都落得兩敗俱傷。
其實公司既然已經外聘設立專人專崗,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勢必想看到成效,而且最好是立刻。
你會問為什么要如此著急?那當然是環境不允許你慢,慢即意味著落后,落后即意味著“挨打”。每個大Boss們都深刻的知道,創業不就是一場非生即死的“游戲”。所以公司對于一個新的培訓師能給予的寬容時間應該就是3-6個月,若是6個月后,公司還是看不到質的改變,那這個崗位的穩定性則岌岌可危。
若是有一天你有幸跨行業進入了B2B領域中-所處傳統行業的創業公司,有機會全面統籌他們的人員培養&培訓工作。
有幾個方面請先謹記:
1. 記得要“權”
有人會問這個“權”向誰要?我的建議要是給你的Title不低,那就在你正式開展工作前向這家公司最大的老板要。發展中的創業公司有個特點,職責劃分并不明晰,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你時刻可以看到在成熟公司被視為禁忌的行為——“逾級”。時長會出現的是有基層員工向上“逾級”的;有大Boss、公司高層跳開直接下屬向下“逾級”的。就是這樣的現狀處在這個環境里的人對于權力的認知變得敏感,就像每天做個電梯上班,十之八九也許你家公司CEO就站在你身側也說不定,但凡有點上進心的用一用“1分鐘電梯法則”也不是不可能,因為每個人的“職場希望”剎那之間都是變的如此接近。
所以你需要更主動的去獲得“權利”,拋開那些大公司(尤其是外企)給你的職業規范。因為只有獲得更多的“支配權”和相關利益部門、相關利益人相互綁定實際收益(這里的實際收益片面點就是績效提成),你想落地的機制措施才可能實現。若是你一直處于支持性的角色,那只能悲哀的告訴你,有一天也許你就成為業務量無法提升后的一個借口,成為“炮灰”,然后Game over。
2. 記得要“表現”
既然這家公司的大Boss愿意跨行請你來,他/她也許看中的就是你對這個行業的未知,慶幸你還沒有被同化。他們期望你能帶來新鮮、鮮活的東西。即使在你看來有些知識、工具在曾經的工作經歷里已經如此的司空見慣。但是你還是要像“獻寶”似的真心捧出這些培訓“工具”也好,管理“知識點”也好。
尤其是你的大Boss們是業務“出生”,他們也許在人際交往,業務敏感度,業務方向上比你強上許多,但是你要相信他們有明顯的優勢就有明顯的短板。你所擁有的就是他們身上缺乏的,否則他們不會冒著風險和未知將你招募進入現有的團隊。所以你的“表現”永遠不要停留在定期的工作匯報上,不要光想著你的Excel和你的PPT是否整潔漂亮.你的“表現”需要帶一點形而上的體現方式,需要“熱鬧”,需要有一定的“迎合”。需要讓你的Boss,你的同事、乃至整個公司都知道有這么樣一個人,有這么一件事。
3. 記得要“聚焦”
若是你是從一家成熟的企業(尤其是外企)跨行業進入一家發展期的B2B的創業公司。你會發現有很多地方值得花精力去做。初期的“它們”會讓你變的非常興奮甚至激動,會覺得你曾經的經驗和經歷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但是請你記得在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會獨自前行,因為在那個環境里沒有和你的能力和經驗相匹配的人一同前進。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你有了“權”,有了發揮“空間”的時候,及時明確核心目標。這個核心目標如何來一定和這家公司的發展目標相互一致。比如 這個階段是聚焦在提高一線員工的工作技能?還是聚焦在提高中基層的管理技能?或者還是高層的領導能力和影響力?因為每家公司的發展進程和團隊內成員的長短板不一致,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單憑曾經的經驗“一招”走遍“天下”。所以聚焦的方向請一定和你的大Boss明確溝通,落成文字內容,多方備檔定期回顧。否則創業公司的大Boss們這么忙,事務這么多,他/她每個階段的工作的重心都不一樣,你如何保證在每個階段“你”都是最重要的?
也許以上的“要點”在某種程度上會被視為“套路”,可是那又如何。只要這些方式方法可以讓剛加入傳統行業的創業公司的成員們更好的發揮所長,更快的融入團隊,提高他們為之服務的公司效率。是“套路”哪有何妨?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