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埋怨公司規模小經費緊,很少給員工安排培訓。有的人抱怨身處支持性部門,常被公司忽視,培訓機會都給核心部門拿走了,自己沾不上邊。如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在工作上沒長進,業務能力沒提升,都是因...
有的人埋怨公司規模小經費緊,很少給員工安排培訓。有的人抱怨身處支持性部門,常被公司忽視,培訓機會都給核心部門拿走了,自己沾不上邊。如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在工作上沒長進,業務能力沒提升,都是因為公司沒給培訓或者給得太少,都是公司的錯。
還有的人說,如果進了大企業就好了,特別是外企,他們培訓機會多呀。結果,換工作就沖著培訓來,第一次面試就迫切地問:你們公司提供什么培訓?
在500強干了13年的我可以坦率地說,假如抱著“我菜鳥一枚,就等著公司給我培訓一番,好改頭換面鳥槍換炮”的心態進入外企的人是多半會失望的。
隨意到網上翻翻就知道,很多知名外企奉行70:20:10學習模型。外企的培訓經理和人力資源經理說到員工培訓時,常把它掛在嘴邊。這是西方社會倡導的一個關于成年人學習與發展的模式,由來已久,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經過眾多專家研究發現,成年人對知識、技能、經驗的攝取方式主要有三種:
70%來自于工作實踐,通過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來提升能力;
20%來自于人際互動,從上級和同事身上吸取養分;
10%來自于課堂學習,在培訓課研習班上更新知識。
這個模型的主旨非常簡單,它告訴大家:成年人最有效的學習手段是“做中學”,不是像小孩那樣呆在教室里學。
因此,外企根據這個模型來設計員工培訓系統。
首先,培訓機會不是大鍋飯,尤其是高大上的培訓課,只有實踐能力強的員工才有可能申請到。其次,很多培訓課程的設計走“在職實踐與課堂學習相結合”的路線。培訓前,你和你的直線上司(對工作技能課程而言)或者下屬(對領導力課程而言)都會收到課前調查問卷,了解你現在的工作狀態。培訓后,你會收到課程跟蹤調查表,以了解你如何把課堂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有些時間跨度比較大,費用比較昂貴的課程,還會在培訓的間歇期給你布置作業,讓你在日常工作中踐行課堂知識,并且要求你的直屬上司對你的學習狀態進行評估。
所以說,光等公司給你安排培訓,把自己的提升機會掛在培訓課上是不靠譜的。
“處處留心皆學問”。一個有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的人,無論所在單位有沒有提供培訓,無論做的是全職還是兼職,無論身旁有沒有高人指點,都可以從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
不管你從事的工作有多簡單都基層,除了知道怎么操作之外,你還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并琢磨提高效率改善流程的方法,F代管理學有兩個大詞,一個叫”精益管理“,另一個叫”流程改造“。它們都是從基礎操作流程入手,降低損耗提高生產力的管理體系。這就是說,如果把工作流程搞通搞透并使其不斷完善,你就是行家里手。
2從失敗錯誤中學習
失敗乃成功之母”你是聽過的。不管你是失誤的主角還是旁觀者,你都要從中分析原因,尋找避免出錯或者挽回損失的途徑,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管理者來說,一個對失敗有經歷有體會的員工是十分有價值的。因為,這樣的人懂得風險管理,可以讓企業減少失誤,安全運營。
3從突發事件中學習
無論什么規模的企業,運營中難免有突發事件,年輕的你雖然沒有能力應對,但可以從旁觀察事件的負責人如何處理以及周圍的人如何反應。不管他們干得是好是壞,結局如何,對你來說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習案例。突發事件處理得好,可以轉危為安,處理得不好,就會造成重創。這種從書本課堂難以學到的經驗是多么寶貴呀。
4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
你身邊不乏比你有能耐的前輩、同事、客戶和供應商,不管他是誰,只要他某個方面比你強,就向他討教或者偷師。”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永遠不會out。
5利用網絡資源學習
在一家公司工作,即便它規模很大,也不要把眼光局限在這家公司里面。經常上網找找與你工作相關的資源:1)同類型企業的信息和行業動態,2)同行從業員的工作方法和心得體會,3)與工作崗位相關的進修班培訓課。這些資訊都可以深化你對本職工作的認識,拓寬你的行業知識面。
最后,贈你一句《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籍的作者羅伯特 • 清崎說的話
When you are young, work to learn, not to earn.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