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讓不少企業陷入困境,大家也都在為如何走出困境努力想辦法。但有時候,人容易“身在廬山”,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看問題。在兩部不算很新的書中,我卻找到了適合當下“悟道”的“新思維”。
第一本是《金融道》。它講的是一群從未接觸過銀行業的“門外漢”,把一家不到十年歷史的小字輩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杭州分行做到了省級分行里總資產利潤率第一名的位置。我想這也許正是“門外漢”的優勢所在:可以打破行業里的行規思維,跳出原先的囹圄,進行一些顛覆性的創新——他們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想法,如“值班行長制”、“全員經理制”、“遠期工薪制”、“客戶不是上帝,是朋友”、“對客戶永遠保留批評權”等等。金海騰行長有哲學頭腦,他追求變化,也享受變化。
也許這正是“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未來企業的競爭一定是商業模式之爭,有時候打敗你的未必是你的同行。比如當年的攜程網,它的出現讓一些老資格的旅行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正所謂“道在行外”,難道非門外漢不能悟出道之所在嗎?當然不是。事實上,《金融道》中的所謂門外漢也并非完全不懂銀行,關鍵還在于獨特、創新的思維。
如何能用新思維入“道”?《全新思維》中提到的“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這六種合力下產生的創意也許可以幫到你。
這是一個越來越感性的時代,人的體驗被認為無比重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左腦能做的工作,比如理性思維,會逐漸被技術替代,機器替代人力是必然,大量靠信息不對稱掙錢的職業會逐漸消失。過去,在美國離婚需要幾百美元,現在14元就能搞定,大量表格只需要從網絡下載填寫。律師這一行本身不會消失,但是大量的普通律師會被替代。再比如醫生,看病的過程其實是邏輯推理的過程,一步步地詢問,最后做判斷,其實如果純粹只是這樣的邏輯推理,電腦一樣可以做得很好。那么人的價值何在?也就只體現在剩下的那個右腦了。最近斯坦福醫學院給外科醫生開設了美術課和心理課。研究發現,會畫畫的人更能從人的表情中把握這個人的狀態和思想。也許未來機器醫生與人類醫生的分工就是:機器檢查生理狀況,由人幫助做心理調試。
只有六感俱備的企業家,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而很多行業的未來將發生職業變革,F在很多的民用產品大多數在工業設計上比較薄弱,藝術性和文化性欠缺,我們做體驗式培訓的人,對“產品”的設計要求也很高。我們強調創造自然快樂的培訓,要符合人的天性,注重人的感受。所以我們就會給客戶設計出一個“少年兒童團”式的年會:我們選在兒藝劇場,讓大家身著白襯衣藍褲子;活動中要分班、選班干部;吃的是面包、香腸還有北冰洋的汽水……大家頓時有回到小時候的感覺。實際上,你對客戶需求知道的越多、設計感越強,就越能體現人性的需求。
再比如你的HR管理方式。如何激勵員工?發獎金是最簡單的,但未必是最好的。比如員工為了工作,少有時間陪伴家人,那是獎勵他1000元錢,還是獎勵他帶著家人到本市最好的酒店共進燭光晚餐?后者顯然更有創意。
我想,未來在企業中應該設一個首席意義官。一個讓員工工作有滿足感、成就感的組織才是優秀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