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輕松過活不是更好嗎?為會么要自討苦吃,去承受壓力。水有源,樹有根,探求關于承受力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幫能更進一步地明白,“我要什么?”,“我該怎樣做?” 承受力首先是源自于對責任的承諾,焦點在于對責任的承諾。翻開美國歷屆總統的就職演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向自己的公民宣誓承擔哪些責任?夏岬峡偨y有一名著名的格言:“不要問國家給了你什么?而是要問你為國家貢獻了什么?”“我絕不在這責任面前退縮,我迎接它”。這句話很想用麥克風把它放大十倍,讓人振聾發饋:“不要問你的企業、公司給了你什么?而是要問你為你的公司、企業貢獻了什么?”“不要問這個家庭給了你什么?而要問你為這個家庭貢獻了什么?”“不要問你愛的人給了你什么?而是要問你為你愛的人貢獻了什么?”…… 做責任者不做受害者。哲學家薩特有一句名言:“我們是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那就要負責任。今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好的、壞的、喜歡的、不卻是:別人是有用的,而自己卻是無能的。只有責任者才能讓自己的靈魂自由。所以一定要做責任者,不做受害者。一個企業人、一個經理人,或者企業團隊的任何一分子,有無想過企業興亡,責任在我。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的列車只有單程車票,你是否對自己的家庭、事業、健康、情感承擔百分之百的責任?當內心有也這份對生命、對他人的責任感。承受困難與壓力的能力,就會像那條不沉的船,和那只南瓜一樣迸發出你生命的潛能,活出不一般的精彩人生。 在我們對企業員工和社會上的學員,進行一個關于“責任者”的體驗式培訓活動中,首先會做一個“付責任”的程度做一調查。絕大部分的學員認為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這里不談
課程中關于責任的課題,只想說明負責任是絕大部分人的良好愿望。但為什么這些想負責任的“初衷”會在中途夭折,許多人變成了對企業,或者對家庭,乃至對個人不負責任的人呢?還有許多人,甚至承受不住壓力,放棄了生命。米蘭·昆德拉有一本不錯的書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輕者重也。既輕如鴻毛,又重于泰山。說到底承受力的第二個焦點就是喜歡的、順利的、不順利的、快樂的、痛苦的……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不是嗎?就連我們的這條生命,若干年前也是自己做出了一個選擇。是你沖過重重的封鎖,跑在第一名當了冠軍。既然選擇了這個生命,那么就應該為他(她)負全部的責任。給企業的員工做培訓的時候,講到關于做責任者的話題。有一個學員就跳出來說:“明明是我的上級把事情搞砸了,為什么要讓我負責任?”其實,負責任是一種心態,這名學員的反應是想證明,他的上級是錯的,他自己沒有錯。當把責任推卸出去的時候,就會置身世外。當置身世外的時候,就會對這件事情和外界環境無能為力,變成了受害者。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比方說:業務人員攜款逃跑,老板成了受害者;發生了質量事故,主管成了受害者;婚姻亮起紅燈,妻子或者丈夫成了受害者;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債主成了受害者;小孩學習不好、迷戀游戲,父母成了受害者……其實這些事情時常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當我們選擇做責任者的時候,一切變得皆有可能,有了操之在我的主動權;而當選擇受害者的時候,雖然能博得同情與憐憫,但是,向世人證明的承受挫敗的能力。我曾經對學員講,想做成點事,就如唐僧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到真經,修成正果。而那些追求成功、永不言敗,取到“真經”的“唐僧們”,研究其奮斗歷程,可以說,個個都是承受挫敗的高手。縱有再多的“妖魔”、“火焰山”,他們最終都能遇難呈祥,一一化解?梢粤信e一連串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比爾·蓋茨、李嘉誠、王永慶、任正非、張瑞敏、王石、柳傳志……這些人在人們所羨慕的“好運氣”到來前,都經歷過不止一次被置于死地的劫難。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世界支撐,早就被扼殺在了搖藍里,哪里還會等到“好運氣”來臨。多讀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也是激勵自己提高承受能力的好方法,F代競技體育競爭之激烈,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備受全球關注的奧運會,比賽的激烈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即將到手的金牌可能失落于最后時刻,奪冠呼聲很高的運動員會出人意料地失敗。運動員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如開局不利、中途失誤、暫時落后,器材受損、裁判誤判等。真正優秀的運動員,都善于從逆境中奮起,遇挫時更加堅強,無論遇到任何刺激、挫折“承受力”三個字,很簡單,但每個人看到這三個字,反映出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承受力差的人看到的是“承受”二字,是痛苦與壓力,承受力強的人看到的是“力”,是能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