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張小玲 2015年,深圳醫療衛生人才缺口近3 .5萬人,深圳市衛計委近日答復人大代表相關提案時透露,深圳擬修訂對醫學人才規范化培訓制度,擬將原先培訓再入編調整為先入編再培訓,學員工資標準按在編在崗人員工資標準發放,調整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的規范化培訓時間。
深圳醫師工作負荷全國最重
隨著深圳醫療硬件設施的加速建設,醫療人才等軟性資源的短缺就更加凸顯。由于執業醫師數量嚴重不足,市民看病難、就診滿意度不高的現象還很多。目前,深圳三甲醫院只有8家,而北京有48家,上海有34家,廣州有29家。由于深圳醫師工作負荷全國最重,不僅影響醫療質量也構成醫療安全隱患。加上深圳醫生的平均工資水平低于同級副省級城市,而高企的房價和生活成本,自身的培訓教學基地又先天不足,學習提升的條件欠缺,更使醫療人才不愿意來。
為此,市人大代表盧柏強建議從引進和自身培養兩方面加大力度來彌補醫師不足的缺口。
據介紹,深圳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為2.27,和國內先進城市仍有較大差距,遠低于北京、上海和廣州。深圳醫師每日負擔17.5診療人次,位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人力資源總量短缺,醫生工作負荷重。從總體趨勢來看,近5年來深圳醫生及護士人數增幅低于床位及總診療人次增幅。“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深圳每千人醫生數要達到2.6人、每千人注冊護士數4.0人的目標,醫療衛生人才缺口近3.5萬人。
此外,原特區內每千人醫師數為3.4人,原特區外每千人醫師數為1.8人,相差1.9倍。原特區內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執業(助理)醫師占全市的61.1%,原特區外占38 .9%;原特區內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執業(助理)醫師占全市74.7%,原特區外占25.3%。原特區內、外醫療人才分布不合理。
財政將每年資助200人研修、學習
深圳市衛計委透露,擬從兩方面提高對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考慮從配套政策上進行突破,加大資金匹配力度。二是由于醫學類人才培養周期長、成長慢的特殊性,對醫學類后備級人才的年齡上限進行調整,由40周歲以下改為50周歲以下。
為進一步提升深圳規范化培訓制度在醫學人才引進和培養中的優勢,深圳市衛計委透露,已與市人力資源保障局等部門進行溝通,對深圳規范化培訓制度進行修訂。一是擬將原先培訓再入編調整為先入編再培訓,學員工資標準按在編在崗人員工資標準發放。對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的規范化培訓學員的培訓時間進行調整,避免招考和培訓過程中的人才流失;二是除深圳自身加大規范化培訓學員的考錄、培訓力度以外,考慮從市外省級城市以上三級甲等醫院引進已經完成住院、全科規范化培訓,且取得培訓合格證書的學員,經公開招考、選聘進入深圳醫療機構工作等。
市衛計委還透露擬建議市政府建立醫學人才學術研修資助項目。由財政每年資助200名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到國內外知名醫學專業機構或院校研修、學習,其中包括市財政專項投入1250萬元,資助市屬公立醫院每年選派80名醫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