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有許多涉及到權重的設置,如素質評價、績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況下,管理者都知道權重的重要性,但在設定權重時卻往往會依憑自己積累起來的經驗以及評價因素的定位來進行判斷。事實上,這...
一、簡單排序編碼法
這種方法通過管理者對各項考評因素的重視程度進行排序編碼,然后確定權重的一種簡單的方法,需要管理者從過去的歷史數據及個人的經驗對各項考評項目作出正確的排序。
比如在績效考核過程中,某一職位有四個KPI的考評因素,分別為A,B,C,D,依企業的要求及目標設定者的經驗,各項考評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數順序由大到小對其進行分配,分別為4,3,2,1。然后將權數歸一化,最后結果為A:1/(4+3+2+1)=0.1;B:4/(4+3+2+1)=0.4 C:2/(4+3+2+1)=0.2;D:3/(4+3+2+1)=0.3。
這種簡單排序編碼法計算權數的方法簡單,但也存在主觀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單純地依據自身經驗進行設定的方式要客觀一些。
二、倍數環比法
倍數環比法首先將各個考評因素隨機排列,然后按照順序對各項因素進行比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間的倍數關系,又稱環比比率,再將環比比率進行統一轉換為基準值,最后進行歸一化處理,確定其最終權重。這種方法需要對考評因素有客觀的判斷依據,需要有客觀準確的歷史數據作為支撐。
以上述四個因素為例,如下表。
說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行,是以D為基準進行的比率歸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為0.55*2=1.1;以下類推。最終權重則以合計數為分母,各基準值為分子算出。
這種倍數環比法決定權重的方法較為實用,計算也簡單,由于有準確的歷史數據作支撐,因此具有較高的客觀科學性。
三、優序對比法
倍數環比法雖然較為實用,但事實上,許多企業的歷史數據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間的客觀關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進行計算。如何評定它們之間的重要程度呢?優序對比法通過各項因素兩兩比較,充分考慮各項因素之間的互相聯系,從而確定其權重。
先需要構建判斷尺度,一般情況下,重要程度判斷尺度可用1,2,3,4,5五級表示,數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當兩個目標對比時,如果一個目標性為5,則另一目標重要性為0;如果一個目標為3,則另一個目標為2。
仍以上述四個因素為例,進行說明。
說明:合計列是將該行與其他因素兩兩比較得出的值進行加總,最終權數則是以各行合計數除以總合計得出。
優序對比法通過各考評因素之間的對比,充分顯示出因素與因素之間重要性的相互關系,實施過程仍需要管理者依憑經驗作出判斷,雖然在某一判斷上,可能會出現偏差,但是卻可以在與其他因素的比較上得到彌補,對決策者的主觀經驗判斷是一個補充,因此,具有較大的客觀科學性。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四、層次分析法
雖然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運算有點復雜,但這并不妨礙它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筆者不打算對層次分析法原理進行詳盡的解釋,而用Excel作為語言,力圖清晰描述層次分析法決定權重的全過程。
1. 選擇判斷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判斷尺度與優序對比法的判斷尺度不同,在層次分析法中,當兩個目標對比時,如果一個目標性為5,則另一目標重要性為1/5,而不是優序對比法中的0。
2. 根據判斷尺度對考評因素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如下圖1。
3. 列規范化的Excel公式代碼
4.規范列平均,確定最終權數
最終的權數從這一步已經確定。但是使用層次分析法決定權重后,還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管理者對各因素的判斷思維是否保持一致的。
4. 求最大特征值,進行一致性檢驗
一般而言CR=CI/RI愈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認為CR<0.1時,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本例中CR= 0.06102811﹤0.1通過了一致性檢驗,證明管理者的判斷傾向是一致的,得到的權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紅圈中的數據為隨機一致性指標,它隨N的不同而不同,可從下表進行查詢
隨機一致性指標查詢表
層次分析法不僅可以確定權重,進行排序,它還與其他的方法(如模糊決策法、專家咨詢法)互相補充,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