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優秀的人力資源總監大凡都不是專業的。 一位較資深的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師在接觸了很多中國本土企業人力資源總監/經理后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大量訪談事實證明:很多非常專業(具備現代人力資源管...
在中國本土企業,要想成功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并收到良好效果,人力資源總監/經理不僅要具有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風土人情,懂得實施中國式的人力資源管理,在管理中能表現出一種“軟力量”,即 “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妥善地、藝術地、系統地解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簡言之,人力資源總監/經理須具有“硬功夫”與“軟力量”(SOFT POWER)。
那么,什么是人力資源總監/經理的“硬功夫”與“軟力量”(SOFT POWER)?
人力資源總監/經理的“硬功夫”
首先,掌握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具有系統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知識和技能,這種“現代化”理念、知識和技能體現在把人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和利用,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
其次,能將這些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創造性地相結合,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機制,能將制度、體系、機制在企業內“扎”下去,并能推行下去(而不是浮在水面上),最終收到良好效果。
再次,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機制具體運行情況,進行適時地調整修正,不斷地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反復修正過程,從而使制度、體系和機制切實可行,最終能確保企業業務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人力資源總監/經理的“軟力量” (SOFT POWER)
要義:面對中國企業的風土人情,懂得在管理中,運用中國得天獨厚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妥善地、藝術地、系統地處理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體現管理的藝術性。這些文化資源是指中國的哲學思想,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和而不同”、管子的“趨利避害”等等。
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總監/經理必須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素養,深刻領悟中國哲學的真諦,并結合實際經驗,不斷地修煉自己,得以在實施管理時,能將長期積淀的這種“軟力量”釋放出來,以此為手法,有效地、藝術地處理各種管理問題。
人力資源總監/經理應具有的“軟力量”
□人際技能(PEOPLE’SKILL)。具體指人際理解力和溝通協調能力。人際理解力體現在能夠敏感地傾聽與理解員工的需求,把握員工的思想動態,掌控所有關鍵崗位上人員的各種思想驛動傾向,因而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具有很強的預見性和可控性;溝通協調能力體現在能成功地進行橫向縱向的溝通協調,最終達成共識,使工作順利地開展。
□ “軟”專業技能。
1.“選人”象“大師”:在選人時,能熟練地運用如行為面試等各種測試技術外,還能準確地依靠自己的直覺進行準確判斷,即對人很“敏感”。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能不斷地對人進行歸類,總結提煉各類人的素質(能力)要素,如優秀的人大凡具備何種素質,最終的直覺判斷是以此為基礎,并能達到與實際情況不會有太大偏差的程度。
2.“用人”的“高手”:能知人善任,掌握關鍵崗位上人員的特質,了解他們的優勢和不足,成為領導用人的參謀。
3.“育人”是“老師”:具體體現在,能夠制定并宣講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培訓各級主管使其具有管理技能,幫助其解決人才激勵問題;同時面向員工時,更是新知識、新理念、新思想的傳授者,為員工答疑解惑。
4.“留人”似“家人”:在企業中倡導“親情文化”,營造“家”一樣溫馨的氛圍,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和諧共進的關系,每個員工在企業內都能找到“家”的感覺,是“家”的一分子。
□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能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即向上管理的能力,能與上級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職業道德,能與員工建立彼此信任并達成共識;同時,具有一定的專業權威性能影響與推動企業的變革,具有一定的推行力。
□執行力。具體體現在與上級達成共識后,能堅決地、不畏艱難地、徹底地將政策、制度、任務、計劃等貫徹、執行下去,達到或超過預期目標。
□承受力。當面對各種復雜的問題和矛盾時,比如面對員工各種不滿、抱怨和抵觸情緒等,能有很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出很強的承受力、忍耐力,沉著冷靜地、積極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