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子》問世,一時引起熱議。有褒有貶,眾口不一。從還原歷史真實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角度看,影片有嘩眾取寵之嫌,對歷史并未完全遵從,而是作了不少藝術化處理,如老子贈言、離魯之因、子見南子、顏回之死...
電影《孔子》從孔子51歲任中都宰開始。當此時,孔子已名滿天下,并廣收弟子,但正式入仕,對孔子也還是第一次,他渴望用自己的儒家主張去強大魯國、拯救這個禮崩樂壞的世界,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及至任職一載,就將中都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中都大治。為此,魯君極為賞識而任命其為大司寇。正當孔子期待一展大志的時候,鄰邦齊國憚于魯國的強大,便厲行離間,誘惑魯君。而平庸的魯君胸無大志、無力把持、自甘墮落。無奈之下,孔子只好背井離鄉,周游列國,期待他國能給予自己機會以實現理想。然事與愿違,孔子無法得志,漂泊十四年最后黯然重回故鄉,以整理六書聊慰平生。
電影《孔子》用一些重要的場景將孔子生平加以貫連,并突出其思想,具體可概括為:受重任、救逃奴、夾谷會、隳三都、憤離魯、見南子、困陳蔡、顏回死、重歸魯。
歷史上,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在其有生之年,勤于思考,上下求索,歷經磨難,一以貫之,終成一代儒圣。其思想歷經幾千年而不衰,被中國歷代捧為至寶,被民間百姓尊崇推行。至于如今,世界各地亦興起孔子學院和儒學熱,現在又將其拍成電影,可見孔子及其所創的儒家思想影響之深、生命力之強。
究竟孔子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么樣的?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上如何加以經世致用?就著電影《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脈絡,結合相關史論及今人評述,筆者試作分析,期成一家之言,供同仁參考。
一、孔子的儒家精神是什么?綜合來說,就是仁治、禮治、德治、人治四個方面。
孔子之后,后世流傳的儒家思想,多半經過了后人的修飾與注解,已經不是最初的孔子儒家思想了,甚至可以說是曲解了孔子真實的儒家思想,是變了形的、僅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儒家了。事實上,孔子真實的儒家思想,是不被當時統治者待見的,是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是歷經周游列國而不得用的,最后只能著書立說的思想。
在此,筆者只談孔子的儒家思想,即先秦時結合孔子生平而論的儒家思想。具體如下:
1、仁治論: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推己及人”,這是仁的主要內容。這是同現代社會人權文明發展相符合的。從這一點看,仁治永不過時。
孔子認為,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克服自己、遵從禮制、關愛人和尊重人。他認為,禮制在保持人倫秩序和尊重關愛人的方面,是值得推崇和保持的。人們只有按禮去做,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由于人的群居性,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共處,既然共處,人就應該克制自己的不足,遵從禮的規范,從而不侵犯到他人。同時,人不應該只愛自己,更應該愛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始終把人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都應如此。
“仁”,在影片《孔子》救逃奴的情節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季孫家的逃奴漆思弓被子路救下,孔子回家時看到了,子路開始怕連累大家,就說先把漆思弓送到他內兄家去,但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毅然留下了漆思弓,面對公孫狃的搜查,他亦慨然面對,毫無畏懼。不僅為此,在三桓召開的國君參與的議事會議上,孔子適時提出廢除奴隸殉葬的舊俗,并舌辯群雄,最終讓漆思弓得以保全性命。從此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仁的理解,不僅表現為“仁者愛人”,而且表現為對“以禮殺人”的完全反對。他主張仁治,是希望將仁作為指導意思,作為內在的文化意識,讓大家都互相關愛,有一顆愛人之心。同時,禮制習俗,絕不能傷害到對人的關愛。惟此,才是真“仁”也。
2、禮治論: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外在形式表現?鬃又鲝堃灾芏Y為基礎,“國禮損益”,使之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從而修補天下已然禮崩樂壞的局面。“為國以禮,禮讓為國”,即是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和諧相處,使人們“克己復禮”。惟此,才能實現國之大治。
孔子是崇尚周禮的,這一點從電影《孔子》開篇即可看到,孔子感嘆未夢見周公已久矣,這說明周公在孔子心目中的份量?鬃訉W無常師,周公可算是他最早也是最久的老師了。在孔子的眼里,周公制禮,使戰后初周變得更加規范與和諧,是最值得贊賞的。周朝幾百年,到春秋時已經是諸侯并立、連年爭霸,在這里看不到禮讓,看不到關愛,只有戰爭和殺戮,完全違背了“仁”的精神,這是孔子不忍見的。孔子的禮治論,源于仁治論。“禮之用、和為貴”,是“仁者愛人”的外在表現。
孔子心目中的禮,著重指的是規范社會秩序的制度規范,以周禮為基礎,包括了其他各個方面,如刑罰等?鬃诱f“禮樂興,刑罰中”,即是說明。孔子主張改革周禮,因為周禮中的許多內容并不符合社會的發展,更不符合仁的理念。他提出廢除奴隸殉葬,改革舊俗,即是說明。
3、德治論: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中心和指導思想?鬃又鲝,“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寬刑慎殺,反對冤獄,赦小過,無訟”,認為應“重義輕利”,教化百姓,反對“未教先刑”。
電影《孔子》伊始,孔子任中都宰,施行德政,注重教化,一年時間就使得中都大治,結果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劇中,孔子帶領弟子先到了衛國。衛君問政,孔子答“讓天下富足”,又問“衛國已經很富足了,又怎么辦”,又答“教化之”。說明德政的首要在于用禮制、德行教化百姓,讓百姓知道禮義廉恥。
所謂德,是一個大的道德體系,主要指的是個人品德修為,具體包括忠、孝、仁、義、禮、智、信、勇等,其淵源于仁。所謂德治,就是宣傳推廣道德體系,讓大家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與習慣,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秩序與氛圍。
可能有人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德政是難以實施的。其實不然,這是對孔子德治的誤解。理解孔子的德治思想,需要從孔子整體思想上考慮,而不可以忽視其他。單獨的德治如果離開仁治、禮治,將會失去基礎,沒有可行性。德,源于仁,沒有實質的仁,只有外在的德,那么所有的仁義道德都將是虛假的形式,從而導致言行不一,失去重要的信,沒有信則無以治國?鬃犹岢“治政三道:富、兵、信”,如果只能選擇一樣,他毅然選擇信?鬃舆說“人無信不立”。事實上,孔子之后的秦國商鞅變法,也以信為先,“徙木立信”便是例證。
4、人治論:孔子認為,“為政在人”。他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而此思想,體現了孔子儒家對人的關注和人的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孔子儒家思想“人當其位”的觀點。后世孟子亦說“惟仁者宜在高位”。雖然這也正是孔子儒家最大的弊端,有著不少的負面影響,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君主獨攬大權,無人制約,或制約無足輕重,人治論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適應性。
電影《孔子》中,孔子周游列國,先是到衛國,衛君昏庸,國內混亂,子見南子時,感慨南子“如此好德如好色”,預測衛國必起叛亂,就離開衛國。經曹國,至宋國,過鄭國,到陳國,遷蔡國,走葉城,行楚國,返魯國,就是沒有一個國君愿意或有心用他。即或有,如楚昭王欲分封孔子,也被大臣勸止。整個周游前后共計十四年漂泊,孔子感慨大道不行,主張無以實施。這就是人的作用。
再延伸開來,春秋初期齊國,有管仲輔佐桓公,齊國九合諸侯,成就霸業,管仲死后,霸權消解;到春秋中期,有晏嬰為相,齊國保持了一時霸權,晏嬰死后,霸權又被消解;在鄭國,有子產主政,鄭國一時強大,子產死后,鄭國淪落;秦國穆公時,有百里奚、蹇叔為相,秦國于西北邊陲崛起,穆公之后,百年沉寂,到孝公時,商鞅變法,又始自強大。這些著名的例子,舉不勝舉。有英明的君主、賢能的大臣,國家自然強盛,反之,則國必衰亡敗落。
除了“人當其位”的觀點外,孔子還說主張“人率其位”,十分重視人的表率、示范和導向作用,認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在電影《孔子》中,我們能時時看到,孔子處處以身作則,保持言行一致。如救逃奴時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自己亦敢以擔當,不僅救下,還一舉廢除奴隸陪葬習俗。
綜合孔子儒家以上“仁治”、“禮治”、“德治”、“人治”四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于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其治國主張外在表現為“禮治”和“德治”兩個方面,同時主張“人當其位,人率其次”,極為重視人在治國中的重要甚至是決定作用。
二、孔子儒家思想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經世致用上,表現為組織使命、組織文化以及組織建構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具體如下:
1、對孔子儒家思想“仁治”的應用,集中體現在組織使命上。
一個組織,其存在的意義,追求的目標,即為該組織的使命。將“仁治”作為組織的使命,就是指在組織中,應該以關愛和尊重人為根本,在組織運行中,將人視為第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集體與個體。人不僅是資源,不僅是手段,不僅是工具,更是萬物之精華,是組織存在終極目標。組織運行,不僅要追求經濟價值,更應追求社會價值。組織不僅是為了獲取利潤,更是為了讓組織成員生活得更加美好。
總體來看,將“仁治”設定為組織使命,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仁治”就是從根本上關愛人、尊重人、發展人、快樂人。講究“仁治”,就是講究持續關注人,以人為根本,而不是以物為根本,不是以經濟追求為根本。
2)“仁治”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說白了,就是講究管理應從人的本性出發,正視人性的優點,也正視人性的弱點,把人當人看。孔子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但他的后來者孟子與荀子卻持有炯然相反的兩種觀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以為人性本惡。實質上,這同西方管理理論中的X理論與Y理論是完全相同的。事實上,發展到現代,相信大家都明白,人性本善亦本惡,這源于人的動物本能。在西方,最終發展到了超Y理論,亦即如此。
3)“仁治”就是講究在組織運行過程中,時時地地用行動體現出這種精神。“仁”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頭或書面上,而是要堅決貫徹到行動中。時下的很多企業,標謗自己的企業以人為本,卻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違背以人為本的精神,極盡克扣剝削員工之能事,極盡違法不犯法之能事,極盡忽視破壞環境之能事,眼里看到的只是利潤,而利潤賺來后俱是落入個人腰包,毫無價值分享的胸襟與氣度。這樣的企業,是根本不配稱“仁”的。
2、對孔子儒家思想“禮治”的應用,集中體現在組織建構及制度建設上。
1)孔子的“禮治”,就是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讓上下有序、尊卑有度、親疏有分、長幼有別,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講究建立起組織的有序架構,明確各自的職責分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組織的流程與制度。
2)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就是,禮是所有人們都應該嚴格遵守的,不可以越禮。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要求大家嚴格按各自的職掌行事,不可以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與流程設計。只有這樣,大家各司其職,盡職盡責,才能使得組織管理規范化、職業化。
3)對于“禮治”,孔子十分推崇,并極力維護。孔子對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十分痛心,說明他對社會的無序和紛爭充滿著憎惡。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對于組織中破壞職能分工及制度流程的人和事,應嚴格予以處理,決不姑息,以維護組織的規范化秩序,以保障組織運行的效率和無偏差。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凡事不講流程,不講制度,隨心所欲,管理將毫無成效可言。
4)對于“禮治”,孔子并不講究完全照搬周禮,雖然他十分推崇周禮。他主張對周禮加以損益,保留適應時代發展的、符合仁的東西,而將不適應時代的、違背仁的東西加以剔除,如廢除周禮沿習下來的奴隸殉葬習俗等。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在組織架構與制度建設中,應該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范本加以修訂,使之完全適用于本組織。完全地照搬照抄,只會形成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最終貽誤組織。
3、對孔子儒家思想“德治”的應用,集中體現在組織文化的構建與宣導上。
1)孔子“德治”思想,根源于“仁治”,是將“仁”的思想加以分解,成為道德規范標準,如忠、孝、仁、義、禮、智、信、勇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宣傳推廣,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組織文化建設,應根源于組織使命,在組織理念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從而引申出組織的價值觀,經過組織實例的豐富化,使之成為組織文化。
2)注重及時宣導禮制內容,做到“先教而后誅”,而不是“不教而誅”。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就是講究組織架構和制度等內容建設好后,應及時予以公布,加以宣傳,使得組織成員充分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和頒行的意義,從而為形成合意和嚴格遵守打下堅實的基礎。
3)孔子“德治”思想,講究“有教無類”,主張宣傳教育應有針對性,講究方式方法與具體策略,因人而異。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在進行文化宣導及培訓活動時,應注重針對性,注意到相關內容及對象的特異性,使用合適的方式方法,以達成最佳的效果。
4、對孔子儒家思想“人治”的應用,分別體現在組織建構、制度建設與組織文化上。
1)孔子主張“人治”,是因為君主權力至上,沒有有效的制約。源于此,國家的一切制度規范,都離不開君主的個人行為控制。君主可以遵守制度,推行法治,當然也可以徹底廢除,完全人治,也可以半人治半法治。因此,孔子說“為政在人”。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如果組織沒有實行董事制度,組織一把手沒有制約或沒有足夠的制約力,組織只能是人治,或“變種”的法治,即表面的法治、實質的人治。在此情況下,組織建構、制度建設、文化構建,都必須十分關注和重視人的作用。
2)孔子主張“人治”,絕不是忽視“禮治”。即便在“人治”的列國中,孔子亦不懈推行自己的“禮治”夢想,幻想著恢復周時的“禮樂時代”,以改變當時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推及到組織管理中,即便在“人治”的組織中,亦應建立及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制度規范及流程體系。因為在“人治”的組織中,雖然人在其中的作用是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依然離不開規范,離不開標準。
3)孔子主張“人治”,更講究“人當其次、人率其位、人盡其用”,因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與人是不同的,賢能的人與昏庸的人是不同的,正直的人與邪惡的人是不同的。因此,必須重視人,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子上。孟子說了句孔子沒說的話,但肯定是孔子的思想傳承,“惟賢者宜在高位”。推及到組織究管理中,就是講究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方法,做到“人當其次、人率其位、人盡其用”,這樣,組織效率才可保障。
綜上所述,通過電影《孔子》,我真切感受到二千多年前孔子儒家思想的樸素的極具生命力的管理真理。孔子通過私化教育和周游列國所呈現出來的治國思想,通過歷史變遷的洗禮,綻放出驚世的光芒,于后世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尤其是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它就象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足以指引現代管理人的境界與視野、意識與應用。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