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段 健康保險如何組合最劃算?
人的一生就象一臺機器,從誕生那天起就注定要逐漸折舊,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折舊過程中總會出現很多問題,需要隨時維修。“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因病致貧”這兩句很流行的話,充分體現人們對于大額醫療費—這個家庭財富無形殺手的擔心,那么如何用最有效的保險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保險逐漸普及的今天,人們思考的或許不再是買不買保險,而是保險怎么組合才最劃算。誠然,沒有一種健康險規劃可以適用于每一個人,也沒有一種健康險規劃適用于人生每一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境遇的改變,需求的不同,所需要的健康險規劃也是不盡相同的。人一生主要經歷以下幾個主要階段,首先是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求學階段的青少年,其次是畢業后開始工作到成家之前的青年階段,再次是成家立業之后到50多歲的中年時期,最后是50多歲以后的老年生活。那么每一個時期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健康險體系呢?
父母風險保障意識強,為孩子投保的時候,要考慮孩子將來的發展情況。孩子長大后未必留在父母身邊,買終身保險不太合算;另外,依據現在CPI速度,從小給孩子花費長期險的保費等到孩子成年甚至中老年的時候,已經遠遠不夠那時醫療花費的價格了,甚至保費已經超越了保額,出現保費倒掛的情況。因此,給少兒買健康險應以消費型為主。如果想為孩子準備教育金,可以結合定投基金和其他險種完成這部分資金的積累。
對還沒有結婚生子的青年一族,考慮到以后用錢的地方很多,因此不建議每年花很多錢用于投保,可以考慮定期返還類保險產品搭配消費型產品,如果保險期間不生病,也可以達到儲蓄的功能,具有雙重保險的功效。
對于有家一族的中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如果保額不足的話,將是不可彌補的錯誤,如果是消費性的重疾險理賠過一次后,再續保就很困難了,因此選擇終身型相對比較合算。
保險是越早買越好,國內一般的保險即使到60多歲也能投保,但保費非常高,所以還不如自己攢錢更實在。不過意外倒是可以保的,每年花個200元左右就可以了,所以建議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多鍛煉身體,上個意外險,再就是有一部分儲蓄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