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報訊 記者麥鳳莊 通訊員鄒花妍報道:談及養老基金,鮮有人會提及
企業年金,昨日舉辦的佛山首屆社會保險可持續發展研究論壇,企業年金成為焦點。
1推廣:
歷時8年,成效甚微
企業年金自2004年頒布至今,成效甚微。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國參與企業年金的企業才4.47萬家,參與職工才1577萬人。廣東省參與企業年金的2262家,參與職工55.77萬人。具體到佛山,自2007年全面鋪開推廣以來,全市共有140000家企業,但僅有87家參加企業年金,僅占0.062%。
2領。
退休或身故,
員工hold不住
企業年金被譽為城鎮職工
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地位可見一斑。但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廣東省
社保基金管理局保險關系主任李迎春認為原因有幾大方面:一,企業年金的優點和作用,社會一直不清楚;二,成立企業年金要有成形的集體協商機制,這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是一個短板;三,與金融機構洽談年金運營時,因總額不大,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接手;四,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經濟大環境不樂觀。
而佛山科技學院副教授許平的分析也許更貼近企業本身的情況,政府要激勵企業,推動企業年金的實施,最大的動力莫過于稅收優惠。這得到在座很多專家以及企業負責人認同。
而伊之密、科達、精藝更說出了一線企業的困境:員工流動性大,“民營企業員工一年換一次血是非常正常的,每年10%~15%的流動率,很多員工本身就不愿意在一個公司呆一輩子。”
對此,廣東高木律師事務所楊志堅律師就認為,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還缺乏靈活性,“在臺灣或其他地方,個人只要在企業服務二三十年,就能得到一筆錢,而在我國卻要退休、身故或出國才行。”
3企業:
自建福利制度
留住員工的心
“先不說企業年金,就說社保的跨地區轉戶就很麻煩,我們有個老員工搞了四五年都沒法搞定,社保尚如此,更不用說面對企業年金的轉移問題。”相對企業年金的操作難,科達等企業更側重自身福利制度的建構,譬如伊之密建立了員工幸;,買房可替員工擔負銀行的貸款;科達實行“股權激勵”,還有18萬買斷福利房的制度;精藝設置工齡獎、還對技術骨干獎勵房產、小車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留住員工的心哪!”
名詞解釋
企業年金又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指企業及雇員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依據國家政策和本企業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員退休后生活水平、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進行重要補充的一種養老保險形式。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相當于工資總額的8.33%);企業繳費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一般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六分之一(相當于工資總額的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