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激發起農民工自身的參保熱情,農民工養老問題才有破解之道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發布《〈社會保險法〉實施情況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國內存在企業員工放棄社保來換取更多直接收入的情...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發布《〈社會保險法〉實施情況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國內存在企業員工放棄社保來換取更多直接收入的情況。根據這份報告,農民工群體是放棄社保換收入的主要人群之一。許多農民工不愿降低收入參加社保,為了生活稍微寬裕一些,他們寧愿主動不參保,讓用人單位將這部分費用轉化為工資發給自己。
外人乍一看似乎想不明白,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比例是8%,拿工資的8%來繳養老保險,繳15年就能領到養老金,而對于農民工而言還有更加優惠的政策,為了促使農民工上保險,按照人社部的《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農民工的個人繳費比例為4%~8%,由企業代扣,但不管代扣的比例是多少,企業為農民工支出的份額都是12%。這看上去似乎挺劃算,為何會有農民工覺得不值呢?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份報告,會發現其中的端倪。
原來,報告中顯示,有相當數量的私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只給核心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繳納社會保險,無心或無力考慮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普通職工的參保問題。與城鎮職工不同,異地農村戶籍的農民工難以自行繳納保險,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為農民工上社保,那么農民工亦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余地,對于農民工而言,工作的流動性很強,既然無法確保自己工作過的每一個用人單位都會為自己上保險,那么還不如不參保,將這筆錢留作工資以彌補日常用度。
一些用人單位也恰恰利用農民工流動性大,參保意識不強,維權成本高,取證困難等因素,怠于為農民工上社保,致使農民工的參保意愿進一步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一點是,目前我國的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農民工所交的4%~8%,只是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基礎養老金由社會統籌,基礎養老金的多寡取決于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和該名職工的繳費年限。而對于農民工而言,一方面是因為經常更換工作,甚至在不同省份工作,導致繳費年限時常中斷,致使他們預判未來獲得養老金的可能性與數額都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中的“當地”二字,恰恰是農民工不愿上社保的關鍵。目前對于何為“當地”的認定,要么是以農民工的原籍地來確認,要么以在“最后參保地繳費滿10年”來確認。對于前者而言,農民工的原籍地的平均工資往往低于工作地的平均工資,回老家領養老金并不劃算,而對于后者而言,工作流動性大,易受到產業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的農民工,工作并不穩定,在臨近退休年齡,體力和勞動技能皆不如青壯年農民工的情況下,還要在一個參保地繳費滿10年,無疑是紙上談兵。
如今,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已有3900余萬,作為破解農民工養老問題的社會保險卻依舊遇冷。與其去質疑農民工放棄社保不夠明智,不如反思一下,當下對農民工種種社保規定,是否讓農民工覺得門檻太高,得不償失?對于在異地工作,流動性大的農民工而言,目前的社保模式不能僅在城市職工社保模式上做“加減法”,更需要有關部門考慮到農民工的工作特性,在農民工社保機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只有激發起農民工自身的參保熱情,農民工養老問題才有破解之道。
來源: 《工人日報》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