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會上介紹: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已經出來了,還要按照相關程序報經批準后才能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今年肯定會拿出方案。為什么...
為什么要實行延遲退休年齡
現在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在建國初期,就是60年前制定的,當時的人口預期壽命還非常低,現在已經60年過去了,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預期壽命大大提高,而且再往后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快。
去年超過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2億,占比已經超過了16%。
所以無論是從開發人力資源,還是保持養老、醫療基金的持續健康運行,都需要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而且這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發達國家現在基本上退休的年齡都是在60—65歲,甚至更高。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國家現在法定退休年齡已經不適應當下發展形勢的需要了。
延遲退休方案的三個考量
第一,小步慢走,漸進到位。每年推遲幾個月的時間,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再達到法定退休的目標年齡。
比如正常情況下,A五年以后是60歲退休。而這個政策施行以后,可能A是60歲零3個月退休。
B可能是六年以后退休,那么他可能是60歲零6個月退休。
第二,區別對待,分步實施。根據我們國家現在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會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群體的情況,分步進行實施。
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預告。這個方案一旦出來之后人社部會廣泛地征求社會意見,因為這個方案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凡是涉及到公眾利益的政策都需要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凝聚社會的共識。
哪些人受退休年齡最新規定影響?
如果2022年落地實施,那么以下三個群體將會受到退休新政的影響。
1、到2022年,小于等于50歲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到2022年,小于等于55歲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3、到2022年,小于等于60歲男性干部(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由此看出,延遲退休方案影響較大是70后和80后,根據人社部方案將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每年延長幾個月退休年齡,直到經過相當長時間達到新擬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因此對于90后出生的人來說,到退休時估計已經完全趕上了新政。
養老保險基金不存在缺口
首先,從全國目前的情況看,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是平穩的,不存在缺口。去年,養老保險基金的總收入是2.7萬億元,總支出是2.3萬億元,當期的結余是3000多億元,累計結余是3.4萬億元。這個數據說明,從全國的情況來看,養老保險基金不存在缺口,支付能力能夠達到17個月。
第二,從分省的情況來看,確實不平衡,各省之間差異比較大。現在養老保險是省級統籌,各省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還是人口結構性的因素,造成了一些差距。有的省能夠保發放40、50個月,有的省保發放1、2個月,去年的統計數據,有7個省當期收不抵支,但這7個省都有累計結余。就像我們小家過日子,這個月收入1000塊錢,可能你花了1100塊錢,虧了100塊錢,但是你不需要借債,因為你還有10000元的存款,完全夠你支付。這7個省動用歷年結余,也不存在硬缺口。
第三,從長遠來看,我們對這個問題確實需要關注,要未雨綢繆,主要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這需要我們增強基金的持續發展能力。
國家補貼部分養老保險基金欠賬
人社部正在對養老保險體系進行頂層設計,推行全民參保計劃,到2020年,我們的養老保險能夠實現基本全覆蓋,重點是將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的1億多人納入到這個體系當中。
多方面籌措養老保險基金,特別是要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穑驗槲覀儑矣幸粋特殊的情況,就是我們養老保險基金有一些歷史的欠帳,無論是制度建立時已經退休“老人”的養老金,還是制度改革后“中人”的視同繳費,都需要從養老保險基金中支出,應該是由國家財政和國有企業把這塊欠帳彌補上來。
我國現行退休年齡政策
男性,工人和干部的退休時間是相同的,都是60歲退休;女干部,退休年齡是55歲,工人是50歲。
男性是60歲退休;女性進入個人窗口參保繳費超過3年的,一律按工人辦理退休手續和待遇,50歲退休。沒有超過3年達到退休年齡的,干部55歲退休,工人50歲退休。
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