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舊谷歌是一個偉大的工作場所,現在的新谷歌呢? 去年,曾參與過Google+項目的谷歌前員工詹姆斯·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發表長篇博文,講述了他不久前從谷歌離職的理由。雖是舊文,但在谷歌近期頻繁人...
去年,曾參與過Google+項目的谷歌前員工詹姆斯·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發表長篇博文,講述了他不久前從谷歌離職的理由。雖是舊文,但在谷歌近期頻繁人事變動、產品變動的背景下,仍有借鑒意義。他表示:谷歌在以社交為重點的轉變過程中偏離了原來以科技為主導的方向,已經從科技公司淪為更注重商業的廣告公司,不再是理想的工作場所,因而他選擇離開。
以下是文章全文:
好吧,我松口了。最近很多人都在問我為何從谷歌離職,單獨回復不容易,我在這里就用這篇長博客做個統一回復吧。文章有些長,你可以選擇通讀或直接跳到第三段查看主要原因。但事先要提醒各位,這篇文章并不會有戲劇性情節,沒有揭秘內容,也沒有抨擊前同事的內容,同樣也沒有各位所猜想的谷歌最近所發生事情,以及谷歌最近對用戶隱私及開發者所采取態度而導致本人的離職原因的敘述。總之,你們把這篇文章當我的個人隨筆來讀吧。
要決定從谷歌離職并不容易。在谷歌工作期間,我對公司充滿激情。我曾在谷歌開發者大會上做過四次主題演講,在谷歌測試自動化大會上發表過兩次主題演講,以及在谷歌測試博客網站上發表過大量文章。另外谷歌的招聘人員還經常請我向他們推薦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當時沒有人強調我必須大力推廣谷歌,而當我現在不再做這些事后,我自己也為我的積極感到驚訝無比。事實上,我在谷歌工作的最后三個月期間心情非常壓抑,且一直無法找回曾經擁有的工作激情。
我曾經深愛的谷歌是一家創新型科技公司,能夠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當我離開時,谷歌已變成只是一家只會規定任務的一般的廣告公司。從技術角度來看,我也覺得谷歌一直就是一家廣告公司,但在過去三年的某些較好時段中,谷歌給人的感覺又不止是廣告公司。如果要說谷歌當時是廣告公司,就好比說一檔優秀電視節目是廣告公司那樣:具備很好的能吸引廣告主的內容。
在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執掌期間,廣告一直扮演幕后的角色,谷歌更多表現出的是一家創新公司的特質——創新的運營方式、創始人的激勵措施以及20%工作時間可用于其它項目,這些方式被用來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那時,我們的廣告營收為我們員工的更多思考、更多創新和更多創造提供了空間。諸如App Engine、谷歌實驗室以及開源社區等論壇,為我們的創新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對于絕大多數員工而言,他們或許并不清楚,自己的薪酬其實都來自于網絡廣告這臺現金流機器;蛟S直接從事網絡廣告技術開發的工程師會知曉這一情況,但其他大部分谷歌技術員工都認為,谷歌首先且更多的是一家技術公司,是一家聘用聰明人才并押注未來創新的科技公司。
谷歌這臺創新機器出產了多項戰略性產品,譬如Gmail電子郵件服務和Chrome瀏覽器等,這些產品的開發思路都來自谷歌最底層的員工。當然,谷歌這種放任自流的創新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生產了一些失敗的“啞彈”,但如你所知,谷歌總是能快速總結失敗教訓并從中吸取經驗。
在這種工作環境下,你不必加入到一些高管的內部圈子中,也能取成事業上的成就。你不必靠運氣并拿出一項花里胡哨的項目而獲得職位提升機會。那時,只要你有創意或技術,都能參與到相關項目。在那段工作期間,我曾有大量機會跳出谷歌,但當時我想不出還有哪些公司的工作氛圍能比谷歌更好。
然而時過境遷,轉眼谷歌就變成現在的樣子了。后來谷歌的情況演變成:一方面谷歌創新機器停止工作,另一方面非常重要,即被卷入了與Facebook競爭。為了應對Facebook帶來的沖擊,谷歌推出了多款產品,但其中的Wave和Buzz兩款非正式社交產品都沒有取得成功,Orkut社交網站也僅在巴西受到網民歡迎。就像龜兔賽跑中領先的兔子覺得可以打盹一樣,谷歌從睡夢中醒來才發覺對手Facebook已經跑在前面,并對自己網絡廣告業務構成了威脅。
與Facebook相比,谷歌仍然能將廣告推向更多的用戶,但是Facebook更了解這些用戶本身,包括活動情況和興趣愛好等。由于廣告主和內容出版商非?粗赜脩舻膫人信息,因此他們更愿意將Facebook品牌置于自身品牌之前。以耐克的Facebook主頁www.facebook.com/nike為例,Facebook竟然有本事讓耐克向其低頭,使耐克甘愿將自家品牌放在Facebook品牌之后。這種現象前所未有,谷歌也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對待,因此難免意氣用事,杠上Facebook。
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出任公司CEO后,首要任務就是改變這一不利局面,因此社交網絡在谷歌變成重中之重的發展項目,Google+應運而生。這個名稱本身就不太吉利,給人一種谷歌本身還不夠好的感覺。搜索業務必須社交化、Android平臺必須社交化、曾經獨立運營的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同樣也必須社交化……更為糟糕的決策是,創新本身也必須社交化,任何創意若不能以Google+為中心展開,就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突然之間,谷歌員工20%工作時間可用于其他項目的規定已名存實亡,谷歌實驗室也被關閉。App Engine開發費用被提高,已免費數年的API(應用編程接口)開始收費。隨著谷歌舊傳統被逐步廢止,“新谷歌”員工不免以嘲弄的口氣談論“舊谷歌”,嘲笑它無法戰勝Facebook,目的是想證明新谷歌“產品少而精”的正確性。
在舊谷歌時代,公司招聘員工的目的是激勵他們創造未來,這一切在新谷歌已經一去不復返。新谷歌對公司未來走向有毫無疑問的定義權,如果員工存在不同看法,公司將進行干預,使之回到統一的軌道。
谷歌此前正式對外宣布,稱“基于互聯網的共享活動已經破裂”,這就要求谷歌所有員工將思路轉向以Google+為中心,然后才能修補這種破裂。當然,如果一家公司感受到自己業務遭到威脅后集中所有人馬加以反擊,這樣的公司我們自然要尊敬。如果谷歌的論斷是正確的,它的這種努力自然可視為英雄之舉,而我們大多數員工都會主動站出來成為反擊隊伍中的一員。我個人確實也參與到了Google+項目中,以開發主管的身份參與該項目并編寫了大量代碼。但結果是,世界并沒有隨著Google+的推出而改變;共享從未改變。
如前所說,共享從未改變過,基于互聯網的共享沒有破滅。共享活動一直運行穩定,只是谷歌不參與其中。Google+推出后Facebook用戶將流失的預言也沒有變成現實,我甚至沒能讓我十多歲女兒對Google+多看兩眼。在我給女兒觀看一份產品樣本后,她告訴我:“社交并不是一款產品,社交就是人,而人都在Facebook。”在社交產品上,谷歌就像發現自己沒有被邀請參加晚會的一位富家子弟,作為報復自己也舉辦一場晚會玩玩。無奈谷歌做好晚會準備后,卻發現沒有人參加,因為人們都參加Facebook的晚會去了。
說到Google+,我根本就不想和它扯上關系。實際上我一直對廣告就沒興趣,從不點擊廣告。當Gmail能夠根據我的輸入信息展示相關廣告后,讓我非常反感。我并不希望自己的搜索結果中包含一大堆Google+帖子(同樣也不希望看到Facebook或Twitter帖子)。當我搜索“London pub walks”關鍵詞時,我希望看到比“到沃爾瑪購買London pub walk”更有意義的信息。
舊谷歌之所以能從網絡廣告獲得巨額營收,是因為擁有優秀的內容。這就好比電視那樣:制作出最好的電視節目,你就能從廣告主那兒獲得收入。而新谷歌似乎更專注于做好商業廣告本身。
或許谷歌的看法是正確的,或許互聯網未來在于對網民個人信息的了解程度;或許當我購物時谷歌的意見比我母親更正確;或許谷歌在日歷上一再提醒我工作我的工作效就會提高;或許我在回復兒子同其女友分手的一封電子郵件后,谷歌會給我推送一則離婚律師廣告,我或許會考慮結束我當前美滿的婚姻……又或許,這些生活中的事情,我還是自己拿主意。
以前的舊谷歌是一個偉大的工作場所,現在的新谷歌呢?
本文編譯自msdn
(朱飛)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