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香港《文匯報》10月13日報道,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最高逾5成,青年從大學畢業后難以找工作,成了既沒失業保障,也無能力置業,因而無法自立,連自信也無法建立起來,的“四無”青年。
報道說,亞洲近年經濟增長迅速,帶動就業,年輕人畢業后不愁找不到工作。然而與亞洲形成對比的是,歐洲債務危機后經濟及就業持續低迷,有些國家青年失業率逾50%。有年輕人嘆道,在就業市場不能選擇太多,“只想要份工”。
對很多人而言,從高等學府畢業,找一份體面高薪的工作,應是理所當然,在歐洲卻并非如此。希臘25歲及以下青年失業率數據為57.7%,冠絕歐洲。29歲的帕拉斯克娃畢業5年,手握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卻一直沒工作。她每月寫數百封求職信,面試機會極少,只能以散工度日。散工合約結束,她便可能再踏入長達多個月的失業期。
歐盟國家厲行緊縮政策,令年輕人沒有失業保障金,帕拉斯克娃前年全年收入僅550歐元(約合人民幣4272.62元),生活依靠父母接濟�,F時她已不計較職業或前景,但求一紙合約。奈何人浮于事,雇主普遍要求應征者具有工作經驗,使她求職時處于劣勢。
帕拉斯克娃的個案在歐洲比比皆是,歐盟青少年失業人口逾5百萬,當中以“歐洲四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最嚴重。失業者不乏高學歷者,但無法找到相應職業,逐漸對求職失去希望。有人深知就業困難,重返校園繼續深造暫避市場寒冬,他們也明白這只是拖延時間,始終一天還是會重新加入失業大軍。
很多青年選擇離鄉別井,前往德國及北歐等經濟較佳的國家碰運氣。西班牙勞工部門表示,2008年起離開該國的30歲以下人口超過30萬。有年輕人認為遭就業市場排斥,倒不如自行創業,惟歐洲整體經濟持續低迷、復蘇乏力,要創業成功亦絕非易事。
專家指,這批“迷失一代”失業情況長久下去,將造成治安問題,導致生產力浪費,亦會令他們沒經濟能力生兒育女,對社會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高學歷人才大量離國外流,并從事與修讀學位無關的工作,對國家而言也是極大損失。
歐盟去年決定在兩年內,斥資6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66.10億元)創造就業及向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希望紓緩困境,但在目前經濟環境下,這些措施僅屬杯水車薪。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青年失業成為歐洲最迫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