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聞屁師年薪30萬? 一條信息引發微博眾多議論,記者多方了解并未找到相關機構, 但以聞臭為主業的嗅辨員早已有之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瑋寧,通訊員鄧奕茂報道:聞屁也是職業,還能年薪30 萬! 日前...
一條信息引發微博眾多議論,記者多方了解并未找到相關機構, 但以聞臭為主業的嗅辨員早已有之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瑋寧,通訊員鄧奕茂報道:聞屁也是職業,還能年薪30 萬!
日前,一則有趣的新聞炸開了鍋。微博上,圍繞“職業聞屁師”的議論層出不窮。有人大呼荒唐,有人驚呼惡心。
記者采訪多方面專家了解到, 聞屁識病并不全面科學,但以聞臭為本業的職業確實存在許久, 這一職業的標準稱謂是“嗅辨員”。目前,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嗅辨員培訓的大本營, 包括廣州在內的多個城市均有以“聞臭”作為主要工作任務的“嗅辨員”。
職業聞屁師? 有道理但不科學
“18-45 周歲之間,滿足不吸煙、不喝酒,不能涂化妝品、不能有鼻炎等重重要求的人才有資格成為職業‘聞屁師’。他們經過特殊培訓,上崗后能根據屁味判斷病癥。年薪30 萬元。”微博上,對于職業聞屁師有著這樣的介紹。聞屁是否能夠判斷病癥? 對此記者采訪了廣州市中醫院的一名中醫,以及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一名西醫, 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釋,但結論卻是相同的。聞屁無法作為判定疾病的科學標準。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診斷方法。”廣州市中醫院高醫生介紹道。雖然聞是中醫診療中一個重要的依據,但是,“聞屁辨病”他卻沒有聽說過。高醫生說,從中醫來講,并沒有專門描述屁的氣味所代表的病癥意義。
從西醫的角度講, 普通外科的醫生和消化道疾病打交道多,也更加看重“屁”這一健康指征。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外科李醫生向記者解釋道:“通常,人的腸道中儲存了食物廢棄物,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自然會產生一些氣體。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蠕動就會把氣體排出體外,從而產生屁。”他指出,放屁多少,放不放,臭不臭可以間接反映出人體胃腸道的功能。但是,身體是否出現病變還需要許多精確的檢查,單憑屁的味道來辨識疾病并不科學。
職業聞屁師疑為嗅辨員一種
事實上,以“聞臭”為主業的職業在社會上早已有之。其中最龐大的群體存在于各級環保部門。記者了解到,在天津的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嗅辨員培訓的大本營。國內大部分嗅辨員都是在這里參加培訓考試,取得證書的。
通俗來講, 嗅辨員的工作內容就是聞臭味。根據國家標準,惡臭污染物檢測是用嗅覺來測定的。很多時候,對于惡臭氣體,高精密的儀器檢測不出來,人卻能聞出來。因此,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專門培訓嗅辨員和判定師,幫助各省市建立嗅覺測試系統和開展惡臭污染分析測試工作;、制藥、煙草、食品加工、畜產養殖等行業的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的惡臭污染調查都離不開嗅辨員的默默貢獻。在廣州,環保部門均配有數量不等的嗅辨員。
從從業要求上來講, 記者了解到,嗅辨員需要符合18-45 歲,不抽煙,嗅覺器官無疾病等條件。這些要求,同“職業聞屁師”完全相同。而考試的內容,也類似。辨識五種標準臭液———花香、汗臭、水果香、糞便臭味、甜膠臭。平日里的生活要求也大致相同:不能用香水,涂味道大的口紅,測試前不能穿皮衣,不能吃口香糖,不能穿剛擦了油的皮鞋。
社會上會否真的存在“職業聞屁師”這一職業? 記者多方了解,并沒有找到相關的機構。在廣州, 也沒有發現有招募職業聞屁師的企業。
許多國家都有職業“聞臭師”
雖然在我國, 嗅辨員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職業,但在美國、日本等國,嗅辨員卻有著各種工作內容。在國外, 嗅辨員被稱為“聞臭師”,他們的判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其確認異味超標, 有關部門將依法責令治理。
有報道稱,國外的“聞臭師”群體共有1.2 萬名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美國“聞臭師”負責聞他人身體散發出的異味, 為人體體味研究實驗提供詳細資料。荷蘭“聞臭師”分布在工業區及居民區邊緣的小屋, 嗅聞空氣中是否有令人討厭的氣味, 以便及時控制大氣污染。日本“聞臭師” 專門聞公共廁所, 一旦臭味超標, 就要求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
此外,嗅辨員資質并非終身制。一般來說, 有效期3 年。年齡上限制在45 歲以內, 因為人的嗅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