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上海迪士尼開業的日子還遠未到來,但華僑城卻早已有兵臨城下的危機感。
2011年9月,華僑城曾聘任唐軍擔任公司獨立董事,這在當時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為唐軍曾長期任職于迪士尼,并對迪士尼落戶上海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華僑城作為中國主題公園產業的領軍者,在迪士尼落子上海后,雙方的競爭關系不言而喻。
在外界看來,華僑城和唐軍結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者多年在迪士尼工作的經歷,這對華僑城而言,或許是一個了解競爭對手的機會。
然而好景不長,華僑城和唐軍的緣分延續了一年便到了盡頭。日前華僑城發布公告,其獨立董事唐軍因個人工作變動已辭職。
環球影城合作生變
雖然華僑城對唐軍在職期間的獨立公正、勤勉盡責,表示了衷心感謝,但分析卻認為,華僑城此次不僅僅只是表面上一名獨董離職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未來直面上海迪士尼競爭時,少了一位知己知彼的智囊。
屋漏偏逢連夜雨,原本被華僑城寄予厚望的環球影城合作事項,看來也將不了了之。
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華僑城和環球影城洽談合作的雙方工作組均已撤離,直接原因則是前一段時間的釣魚島事件。由于華僑城為央企,面臨此種大環境,已不適合與日資企業洽談大型合作。
關于華僑城與環球影城的合作,早前就有分析人士表示不看好。暫且不論釣魚島事件對雙方的直接影響,僅從技術層面看,雙方合作也存在不可調和矛盾。
當初華僑城極力引入環球影城,最為看重的是其在主題公園方面的管理經驗和運營能力,期望以此解決歡樂谷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局面,進而為迎接迪士尼挑戰打好基礎。
另外,由于合作內容中環球影城將以直至出資方式參股上海歡樂谷,屆時華僑城將得到一筆為數不小的資金支持,從而使資金問題得到緩解。
而環球影城當時想法則是以此為契機,進入一直想進卻苦無機會的中國內地市場,正是出于以上種種原因,當時華僑城和環球影城可謂一拍即合。
但隨著雙方談判不斷深入,最主要的分歧出現了,這就是最終的議價。
一位分析師曾向觀點地產新媒體透露,由于環球影城在上海歡樂谷合作中會拿出自己運營主體公園的核心技術,從而要求對項目控股,但這卻是華僑城無法接受的,因為作為歡樂谷項目實際擁有者,華僑城不可能將項目控股權拱手讓人,同時對方給出的價格華僑城也無法接受。
正是由于這一核心問題無法解決,雙方合作一拖再拖,最終因為突發性事件而“體面”分手。
與迪士尼的差距
當初唐軍在選擇擔任華僑城獨董時,曾表示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他說一直看好華僑城在旅游、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所以接到華僑城的邀請后欣然赴任。
在談到華僑城和迪士尼今后不可避免的競爭時,唐軍認為,作為一個舶來品,迪士尼還要挑戰文化上的差異,需要當地消費者接受或融入,這需要一定時間,而華僑城有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把產品和資源利用好,會有很多機會。
但是,對于與迪士尼的差距,華僑城自身還是有清醒的認識。其總裁劉平春就曾坦言,華僑城今后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即將進入內地的迪士尼。雖然華僑城在品牌、管理標準、管理系統等方面都是國內佼佼者,但與迪士尼相比依然存在差異,因為迪士尼擁有完善的產業鏈系統。
“迪士尼的強大就在于其花了大量精力開發文化內容,然后將內容打造成主題公園、衍生消費品、音像制品、音樂劇等產品,多渠道獲利。”相關分析亦認為,與迪士尼相比,華僑城確實欠缺文化商機的開發,華僑城需要在商品銷售和商業開發方面實現突破,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大幅提升。
分析稱,華僑城歡樂谷還有一個硬傷,其與迪士尼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單位面積的接待能力、重游率和收入結構三個方面。
歡樂谷單位面積接待游客數量僅為世界一流主題公園的一半,平均重游率也只有30%-35%,遠低于迪士尼和環球影城60%-70%的平均重游率水平。
此外,華僑城主題公園的收入來源過于依賴門票收入,門票收入占旅游業務收入比重約為75%,而迪士尼僅不到一半,較大的比重則是來自園內商品和餐飲服務。
挑戰與競爭力
在資金方面,歡樂谷項目與迪士尼的投入也存在不小差距。
據此前媒體報道,上海迪士尼在正式開工之日,曾宣布項目總投資達245億元人民幣,而縱觀華僑城旗下單個歡樂谷項目,最高投資也不到百億。
或許是以因為投入上的巨大差距,華僑城近日正式啟動資產證券化,將旗下歡樂谷未來5年的門票收入打包上市融資,計劃募集資金18.5億元。
而對于募集資金的用途,華僑城董秘倪征表示,所有資金都將用于歡樂谷游樂設備的維護修理和更新改造,并主要以北京和上海歡樂谷為主。
倪征進一步介紹,由于上海歡樂谷面臨著迪士尼的挑戰,而上海迪士尼今后肯定是年游客量超過500萬人次的巨型主題公園,因此,華僑城希望北京和上海歡樂谷也能進入巨型主題公園行列,以此加強未來的競爭力。
當然,面對迪士尼的挑戰,華僑城也并不是沒有優勢可言,雖然在單個項目投入上不及迪士尼,但少投入也可以使盈利預期縮短,再加上華僑城歡樂谷項目周邊一般都配套高端地產項目銷售,這對其回籠資金大有裨益。
反觀迪士尼,由于投資巨大導致收益周期緩慢。據最新消息顯示,香港迪士尼在其開園迎客7年后方才首度盈利,并且還要歸功于近年來內地游客數量飆升。
“迪斯尼樂園確實很好,但是我相信,它在內地不會建5個。相反,我們的歡樂谷可能會建5個甚至10個,這就是本土品牌的力量。”華僑城董事長任克雷曾如此表述,華僑城可以依靠全面布點,把不可移動的旅游產品變成可移動的,送到不同區域市場,以“面”對“點”來應對迪士尼的競爭。
當然,作為全球主題公園運營方面當仁不讓的老大,迪士尼確實有華僑城值得學習的地方,但由于受到中國市場和行業限制,需要綜合考慮中國游客消費能力、票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而這又將是本土企業華僑城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