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周評:基金經理離職率降低 行業發展漸趨成熟
自去年年底反彈以來,A股已經運行至波段性高位,從基金操作來看,前期輕倉基金追漲。去年基金進入密集創新年,各家公司開出優厚招聘條件,但基金經理離職率卻反其道降低,體現出基金業發展漸趨成熟。
根據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截至1月10日,偏股方向基金平均倉位繼續上升,可比主動股票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81%,相比前周升4.10%;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74.08%,相比前周升4.86%;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權平均倉位70.57%,相比前周升4.20%。
從具體基金公司來看,本期基金公司操作略顯分化,但加倉者明顯較多。大型基金公司中,南方、易方達、大成、華夏、博時、嘉實公司旗下多基金明顯加倉。中小基金公司方面,東方、中銀、匯添富、長城等多公司旗下基金明顯增倉;長信、諾德、銀河、上投、富國等基金公司倉位基本維穩,中歐、萬家、國海、寶盈等公司多基金大幅減倉。
金融危機爆發后,長達三年的市場低迷不僅考驗個人投資者的生存能力,對機構投資者也帶來較大挑戰。2012年中國基金業一方面遭遇市場寒冬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放開、混業經營時代開啟之際,基金行業市場空間遭受銀行、券商、保險等擠壓,使基金行業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以2012年《證券基金投資法》修訂為代表的基金行業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基金業在監管制度、銷售渠道等方面有了更深入拓展,基金行業的變革速度加快。伴隨著其探索新的發展模式,2012年的基金產品密集創新,人才流動性加大。
“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偏頗,中外基金研究實證證明基金經理的更換對基金投資風格和基金業績確實有明顯影響,從而成為造成基金業績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有公募基金業的歷史僅有短短的十幾年,從基金經理的培養周期看,成熟的基金經理始終是稀奇資源。隨著公募基金數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保險、券商資管、私募等各類機構投資者隊伍的不斷擴大,基金經理從業選擇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寬泛。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公募基金經理變動頻繁,1998年至2012年各類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只有1.92年,遠低于成熟市場。
以開放式基金為例,2001年以來隨著開放式基金數量增加,基金經理離職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從各年度開放式基金經理的離職人數看,2006年基金總數255只,離職人數首次超越百人次,為105人次;2010年基金總數663只,基金離職人數首次超過兩百人次,為220人次;2012年基金總數過千,為1129只,離職人數為280人次。
隨著公募基金業發展,公募基金數量增加,基金經理年度離職率(基金經理年度離職人次/開放式基金總數)在逐步下降,該數據2006年為41.18%,2010年下降到33.18%,2012年降到24.80%。長城證券基金分析師閻紅指出,伴隨中國基金業的發展,基金經理隊伍有望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穩定,真正為投資者承擔起專業理財的重任。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