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步入企業家稀缺年代?
資訊 > 熱門 > 正文 898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3-04-15 10:49:05

史玉柱退休,與馬云退休略有不同。雖然年齡相差不多,但史玉柱卻是早半代甚至早一代的創業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史就創辦了與聯想齊名的巨人,可以看成改革開放后第一代創業浪潮的尾聲,也可以看做是第二波創...

史玉柱退休,與馬云退休略有不同。雖然年齡相差不多,但史玉柱卻是早半代甚至早一代的創業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史就創辦了與聯想齊名的巨人,可以看成改革開放后第一代創業浪潮的尾聲,也可以看做是第二波創業浪潮的源起,加上他從巨人漢卡、腦白金,再到巨人游戲、民生銀行……作為幾起幾落的創業者,在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史、20年的市場經濟史中頗為罕見,因此,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個人,他都是一個創業的巨人。

跌宕起伏的是人生,更是歷史,史玉柱的故事就是中國經濟創業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創業史》到企業史

說起創業,其實并非始于今日,也并非始于改革開放34年。年輕一點的應該已經很少有人看柳青寫的《創業史》了,也不太會學習,甚至不屑于去了解李四光、王進喜這些人,但是,1949年之后的創業史其實始于1950年代。

那時候中國的重工業經過前兩個五年計劃奠定了堅實基礎,人們記得的是被歷史篩選過的大煉鋼鐵,而不太記得萬噸水壓機、一汽創建、生吞活剝蘇聯技術自己造飛機;那時候中國的計算機技術一度處于全球次領先地位,這是中國火箭發射、衛星發射的微觀基礎,但是兩彈一星被歷史書寫的時候,青蒿素、人工胰島素等等很容易被選擇性遺忘了;那時候人們進行了非常失敗的人民公社實驗,但是,大興水利建設、在70年代緊追當時化工革命的尾巴造化肥的歷史也基本被湮沒了……

沒錯,我們的父輩,乃至祖輩們一樣在“創業”,一樣的起伏輪回,一樣的激情澎湃,只是當時的“創業”主要指的是“事業”,而非企業。所謂事業,主要是國家的、集體的,重視群體,而非個人,歷史使然也好,命運安排也好,這都是中國第一代的創業史你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創業前傳》。

創業的內涵,從“事業”到“企業”的轉變其實時間并不長,再早一點,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公司”其實是貿易和軍事殖民的混合體。放到全球來說,現代企業主要發軔于19世紀中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會計制度和股權制度完善、全球貿易發展而發展,在20世紀才真正成為市場的主流。

于中國而言,這種轉變則又晚了80年。1978年開啟的改革,讓“創業”從創造事業變為創造企業。1980年代創立的第一代企業當中,海爾、海信、TCL、格力、長虹、聯想都是國企或集體企業,它們逐步、基本實現了技術的現代化、管理的現代化;華為是近乎全員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中興是“國有民營”,其實是混合所有制組成的股份制企業,美的、創維等私企也是如此,走過了相似的現代化路徑……

在全球經濟市場化競爭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事業再偉大,也難以抵御市場競爭主體是企業的事實,華約敗于北約,非冷戰之過,非軍事之敗,企業競爭力的差距才是背后的最大的差距,宏觀的市場和微觀的企業組合,比國家的“事業”和“單位”的工人更為高效。對中國而言,從“事業單位”到“企業”的轉變,過程也是相當痛苦的,伴隨著大量傳統事業單位的凋敝、傳統企業的倒閉(不僅是所謂國企,還有集體企業,私企為主的鄉鎮企業),上述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關鍵是它能否抓住時代脈搏、在出色的企業家帶領下實現技術的現代化、管理的現代化,這種殘酷競爭下活下來的企業生命力是頑強的。

歷史地看,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依然是事業體制下的話語,鄧小平時代不得不把其中的很多工作轉移到企業體制下去求解,尋求國家、事業、企業之間的再分工再分工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提升效率。

從企業到公司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是“前現代”事業制,那么1980年代則是“現代化”的企業制,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并進,這個進程延續至今。但是拐點發生在1994年的市場經濟制度變為國家制度選擇,此后的主要方向已經不再是“事業”,甚至不再是“企業”,而是“公司”了。公司不同于企業之處在于,公司意味著股份的多元化、公開上市、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分離。

所以,你可以看到,不論是中國股市被罵得多么多,中外合資企業的利弊到底怎么衡量,《公司法》有多少紕漏,中國最近20年的“轉軌經濟學”里,都少不了這根重要的主線。而公司制真正從歐美崛起也是在二戰之后,約略60年,此前主要是家族企業。中國的公司制改革,可以說只落后歐美40年左右,正在各種碰撞、斗爭、杯葛后,股市、公司制、產權法等都在逐步納入規范。

譬如,國資委經過10年建設,都開始能比較好的規避國有資產賤賣了,不再容易出現魯能這樣的大國企險些被瓜分的巨大黑洞;譬如,新創企業的創始人團隊一開始就能較好實現股權設計,不再容易出現王志東這樣的新浪創始人被排擠的事情……盡管,還有各種各樣的灰色地帶和不完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李東生們,作為第一代企業家仍難以徹底退休,既有行業的原因,有些企業也有公司制不夠完善的原因,在接班人選擇上存在掣肘;而對于史玉柱這種站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企業家交界地帶的創業者,或者馬云、張朝陽這樣的第二代創業家而言,反倒建立了更好的經理人制度,更容易退出……

于歐美,20世紀80年代經理人制度開始成為主流,中國目前可能落后30年。當然,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創業成功由創業者、企業家所決定,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后續運營將有經理人決定。企業家的多寡取決于時代,取決于新興產業的多寡,未來的機會恐怕不如過去30年多;而經理人的多寡取決于制度和環境的健全,未來可能成為主流,我們正在步入一個企業家趨于稀缺、經理人趨于主流的年代。

史玉柱平滑退休,是微觀制度的進步,也是宏觀經濟進步的投射。

推薦閱讀
推薦專家 更多>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 創建市場導向的流程型研發組織》 《研發質量管理》 《研發人員的考核與激勵》 《從樣品走向量產》 《產品研發體系構建與模板詳解》 流程管理與產品管理系列: 《流程體系規劃與流程設計實戰》 《產品戰略規劃與路標管理》 《市場驅動的產品開發流程管理》 《成功的產品經理》管理系列: 《從技術走向管理》 《研發人員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職業化:
    1.《職場高效工作技能訓練》
    2.《辦公室工作規范與技巧訓練》
    3.《行政文秘綜合技能提升訓練》
    4.《職場禮儀與溝通技能提升訓練》
    5.《時間管理與工作效能提升訓練》
    6.《高效會議管理》
    7.《高效溝通訓練》
    公文寫作:
    8.《職場寫作力提升訓練》
    9.《金字塔思維與公文寫作訓練》
    10.《最新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技巧訓練
  •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推薦課程 更多>
友情鏈接
202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