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幅圖上可以了解到,為什么媒體總在說:中國已經步入快速老齡化社會;生育率如果不提高,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
這里我們從人口角度推演未來養老的危機,在這場危機中,80后整個群體將經歷不可承受之痛。
先上一張圖,下圖顯示了自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婦女生育率的變化趨勢。圖片來源于美國學者理查德-杰克遜的著作《銀發中國》。
所謂生育率,就是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所生的孩子數量,也稱人口出生率。根據上圖中的數據,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1950-1970生育率均值在6.0;
(2)1970-1980生育率由6.0降為2.0;
(3)1980-2002生育率由2.0緩慢下降,穩定在1.8。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最新數據,2010年中國婦女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35(記住這個數據,很重要)。
從這幅圖上可以了解到,為什么媒體總在說:中國已經步入快速老齡化社會;生育率如果不提高,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
再給出一張圖,下圖是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所做的年齡結構分布圖。
此圖的重要性,可以說,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因為中國未來養老的問題都體現在里面(通過這張圖,甚至還可以預測中國房價的未來走勢,這個后面會談到)。
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該圖中所表達的信息。
縱軸為人口數量,橫軸為年齡分段,5歲為一檔,從0-4歲開始,直至80-84歲,之后年齡段的人數比起總人口數太少,加之中國人平均壽命為73歲,故略去不表。
有兩個年齡峰值段:20-24歲和40-44歲,各取中間值作為代表,22歲和42歲,兩個峰值年齡的時差是20年,差不多等于一個人口代際的時間,80后群體處于20-24歲和25-29歲兩檔,整體來看,80后年齡每小一歲,相應人數就多一點。
根據前面一張圖中的生育率數值,1950年-1970年,該數值高達6.0,也就是說這二十年是人口出生旺盛期,也稱之為第一波嬰兒潮;那么時間移到2010年,這個時段出生的人,其年齡到了40歲-60歲,因此在第二張圖中可以看到,從60歲一直往后推到40歲,人口數量是陡峭上升的。
1970年-1980年,前一張圖中生育率數值從6.0快速下降到2.0,反映在第二張圖中,就是40歲至30歲的人數陡峭下跌。
也許有人會問,1980年開始,生育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那怎么年齡低于30歲的人數又出現上漲了呢?這是因為1960年左右出生的大批人口都到了生育年齡,因此出現了第二波嬰兒潮,在這波嬰兒潮中出生的小孩正是現在的80后。
由于生育率是2.0甚至更低,因此,這波嬰兒潮每個時段的總人數不可能超出其父母一輩的總人數。原因在于,男女比例大致1:1,而小孩由女人生育,生育率是2.0,所以,兩個大人最多只能對應兩個孩子。
由于40歲至30歲的人數陡峭下跌,因此這群人的生育期來臨后,對應的18歲之后的未成年人數也在減少,一直減少到5-9歲年齡段,此為谷底,之后出生的人數又開始上升,第三波嬰兒潮來臨,原因就在于30歲以下的人數在逐漸增多,并到了生育期。
綜上所述,可以小結一下:在某一個年齡段,從年長到年輕的人數在逐漸上升,那么當該年齡段的婦女到了生育期(即經過一個代際的時間),出生的嬰兒數量也逐漸上升,反之亦然;如果生育率低于2.0,那么出生的嬰兒總數一定低于相應年齡段的父母輩總數。
根據這個結論,再結合目前生育率小于2.0的情況,依托第二張圖中的數據波形圖,我們可以大致描繪出未來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分布圖(見下圖),橫軸依然是年齡,縱軸是人口數量。
顯而易見,照此下去,中國人口總數會快速下滑,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需要贍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非移民國家來講,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鼓勵多生小孩。而這,談何容易。一旦人們習慣少生小孩,就很難轉變為多生。再加上自身生活成本、小孩撫養成本高企,即便愿意多生,經濟能力卻不足。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從整個社會人群的收入中位數看,80后的上一代人可以做到一人工作養活三口之家;再往上追溯一代人,可以看到,一人工作養活五口之家;而現在的80后,小夫妻兩人工作養一個小孩,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即使國家放開一胎化政策,能生二胎及以上的家庭少之又少。
根據以上論述,及對未來人口的預測,測算出勞動人口與老年人數之比,列出數據變化趨勢圖(見下圖),圖片同樣來源于《銀發中國》。
中國從2013年開始,每年進入退休年齡的老人數量不少于1700萬,而新增的工作人口卻不多于1300萬,人口紅利首次轉變成人口負債,并且這種趨勢至少會持續25年,老齡化速度正在遞增。
2025年,工作人口與老人人數之比是3.0,目前這一數值在5.5,即未來十年內會下降近一半。這意味著什么?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個人繳納的養老金比例將由8%升至16%,企業繳納的養老金比例將由20%猛增至40%!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因此,在未來的十年中,社保制度一定會發生本質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對存量財富的再分配。
從上圖中還可以看到,到2040年,這一數值是2.0,即2個工作人口養活1個老人(還需要撫養小孩),這是什么概念?目前這個數值在5.5的情況下,養老金賬戶已經在空賬運行了,那么在2.0的情況下,工作人口將每月繳納近三倍于現在的養老金比例,那日常生活開支怎么辦,撫養小孩怎么辦?不可想象!
是否能讓財政來兜底?我要問的是,財政收入的錢哪里來,歸根結底,還是由工作人口創造貢獻的,可是在未來,勞動人口的絕對數目和相對數目都在下降,因此讓財政來兜底的前提都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2040年,正好是80后集體退休的年齡,再結合第四張圖中右面的兩列數據,不難看出,其他國家的80后都將面對悲慘的養老結局,也就是說,未來的養老危機將是全球參與。
第四張圖中2005年以后的數據還是聯合國根據假設的中國恒定生育率1.8測算出來的(即每個婦女一輩子生育1.8個子女),實際這一數據更低,也就是之前說的,2010年已經降到了1.35,換句話說,工作人口與老人之比會以更驚人的速度下降。80后將提早進入養老悲劇時代。
更加悲慘的是,80后退休前,在生活成本高企的環境下,以房奴、車奴、卡奴的身份還將面臨4-2-1家庭結構,即一對80后夫妻要同時贍養4個老人和1個子女;一個上世紀20后或30后的老人生病臥床,幾個50后的子女輪流照顧,都顯得力不從心,不要說2個80后去照顧4個老人了,俗話說“久臥床榻無孝子”。80后最早會從40歲開始(這時上一代人基本進入70歲,各種病狀正在出現),就將進入忙碌辛苦又沒有回報的慘淡余生。
80后的養老出路在哪里?
難道說真的要延遲退休?目前贍養比高達5.5,已經出現了要延遲到65歲退休,那么當贍養比是2.0時要延遲到幾歲退休?
以房養老?80后在青壯年時期用30年時間還清了房屋按揭貸款,終于有了完全自我產權的房子,之后因為養老卻還要再次抵押給銀行,獲取反按揭貸款?如果那時房產泡沫破滅,再加上房齡已經接近合格抵押品35年的資產年限,銀行不認可怎么辦?根據前述預測,由于年輕人越來越少,對房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低,而存量房隨著前一代老人的去世,變成名副其實的空房,大量空置房被釋放出來,房子將會變得供遠大于求,房產泡沫破滅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
其實從第二張圖中就可以看到,2010年時,20-24歲是人口的高峰期,其后比之更年輕的年齡人口急速下滑;把20-24歲的青年人結婚買房年齡設定在30歲,那么容易推導出,2016-2020年,房子的需求將達到頂峰,之后,隨著青年人口數量下滑,再加上老年人的逝世,房子的供求關系發生巨大扭轉,因此,2016-2020年是房價真正的高危期,房價的崩塌也許提早就會來臨。
行文至此,總結起來就是,80后在退休前經歷了高生活成本、承擔了最繁重的贍養任務,但到了退休時卻無人贍養。
從第四張圖的內容看,70后、90后的退休養老情況也不容樂觀。
不過,70后在退休前的生活比80后要好,因為70后畢竟不是獨生子女時代,家中一個老人可以有多個子女一起輪流照顧;并且70后(尤其是生于75年前的)不需要對高房價買單,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群甚至還享受到了福利分房的政策;與80后群體有質的區別。
反觀90后,倒是與80后有著太多的相同:都是獨生子女、都要面對高房價、都處在物價高通脹年代、都有著4-2-1家庭結構、退休后社會整體贍養比都是極低的2.0?梢哉f,90后簡直復制了80后的一切。
我無法確定第四波嬰兒潮是否開始出現轉機,也不知道2050年后贍養比這個數值是否會出現拐點,能確定的是:80后、90后將為未來中國人口與經濟的轉型付出巨大代價,這個代價大到甚至不可承受。
來談談第三波嬰兒潮。
第三波嬰兒潮就是80后的子女,出生于21世紀的10年代左右,這里稱他們為10后。
由于80后處于高生活成本的環境,加上房奴、車奴、卡奴的身份,即使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二胎,絕大多數80后夫妻依然選擇只生一胎,甚至選擇“丁克”狀態,這就會造成生育率的急劇下降,人口總數加速下滑。
等到10后們長大成人時,會發現,他們自己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80后也是獨生子女,這時他們仍舊將面對4-2-1家庭結構!甚至部分家庭還要贍養隔代老人,即80后的父母輩。不過,那個時候,他們至少都不是房奴,因為前面說過,隨著上一代老人的陸續去世,大量空置房被釋放,房價猛降,生活成本也隨之下跌。不是房奴的10后們也許(注意是“也許”)會以此為契機,輕裝上陣,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技術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浪潮中去,經濟從而出現新的增長點,為可能的第四波嬰兒潮轉機埋下伏筆。
是否真的如此,作為80后拭目以待,雖然那時我們已經70來歲,行將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