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市公司公告查詢得知,截止到10月19日,兩市共有109份關于人事變動的公告刊出,其中,有8家公司董事長辭職,有的則是多位高管集體辭職。 根據公告發布的內容,并結合所屬公司此前的公開信息,高管辭職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個層面:重大事項、個人原因、工作變動。
其實,媒體所列舉的三個方面原因,都是上市公司高管辭職最常見、最普通、最慣用的原因。事實上,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原因不只是這些方面。尤其是個人原因,情況可能更復雜,更不是外界所能夠了解和知情的。至于為什么會一下子出現這么多高管集體辭職的現象,就更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解剖了。
眾所周知,在上市公司擔任高管,是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事,既能享受榮耀,又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可謂名利雙收。也正因為如此,上市公司高管走到哪里,都會得到比一般企業高管更高的待遇、受到更熱情的接待。所以,很多人都把進入上市公司擔任高管作為奮斗的目標之一!
那么,近一段時間以來,為什么會出現上市公司高管集體辭職的現象呢?難道上市公司不再是求職者夢寐以求的職業了嗎?顯然無法用“是”還是“不是”來回答。因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特別是去年的“股災”發生以來,資本市場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市公司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難!
首先,上市公司的生存壓力在不斷加大。盡管從宏觀數據來看,上市公司的效益仍然相對較好,企業的日子似乎也比一般企業好過。但是,從具體企業來看,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陷入了困境。嚴重虧損、資金鏈斷裂、面臨退市等。
按理,企業陷入困境,要么是采取措施擺脫困境,要么是按相關規定退市。可是,很多企業所在的地方政府不允許企業退市,要求企業必須把殼保住,甚至會拿出一部分資金和政策來支持企業。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自然知道企業的問題在哪里,縱然享受到政府的資金和政策,也難免退市的風險。與其占著崗位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走人為上。于是,選擇了辭職!
其二,監管的力度加大。如果說過去出現虧損,還可以通過做賬(包括做假賬)、變賣資產、違規操作、政府補貼等手段維持經營的話,現在,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對上市公司行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不規范行為,將直接與企業高管掛鉤。搞不好,就會受到監管紀律的追究。今年以來,已有不少高管因為行為方面的原因受到處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如辭職,重新尋找新的就業崗位。畢竟,在上市公司擔任過高管,找一份不錯的工作難度還是不大的。
再者,企業重組的步伐加快。由于陷入困境的企業較多,而等待上市的企業也很多。如何保住殼資源,又如何加快上市步伐,就成了擬上市企業和上市公司之間談判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一旦重組成功,上市公司高管調整也就在所難免。不僅如此,一些企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也會對企業的經營層和管理層帶來影響,引發部分高管辭職。所以,近一段時間以來出現的高管“辭職潮”,與重組步伐加快也是分不開的。特別是董事長更換的,與企業重組的關系更加緊密!
最后,待遇下降。長期以來,待遇好一直是上市公司引以自豪的方面,也是高管能夠堅守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隨著企業效益的下滑,高管們的收入也在下降,有的甚至已經拿不過其他糊弄的企業。加上有關方面對國企高管薪酬出臺了限制措施,一些國企上市公司的高管,也就選擇了辭職。由于在上市公司擔任過高管,相關的社會資源比較多,因此,高管們謀求一份新的職業還是比較容易的。自然,為了待遇,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高管辭職的現象!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潮”的出現,毫無疑問反映了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映了市場對企業高管綜合素質要求的提升。一名企業高管,如果不能帶領員工把企業搞好,把效益搞上去,把投資價值做上來,就會失去市場、失去員工、失去投資者的信任。那么,就有可能使自身的形象受到極大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市場、企業和投資者對高管的要求在提升,對高管綜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提升,那些試圖濫竽充數者,自然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步被淘汰。對廣大投資者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