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學生“待機族”:“慢就業”的理性與無奈
資訊 > 熱門 > 正文 962 新浪網 2017-08-12 18:35:39

8月的招聘市場,如同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天氣一樣火熱。雖然離畢業季已經過去近兩個月,許多求職者已經拿到了自己心儀崗位的錄取通知,但在招聘會上,仍然有不少畢業生穿梭在公司的展位之間……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

8月的招聘市場,如同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天氣一樣火熱。雖然離畢業季已經過去近兩個月,許多求職者已經拿到了自己心儀崗位的錄取通知,但在招聘會上,仍然有不少畢業生穿梭在公司的展位之間……

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有這樣一群“待機族”,畢業之后,他們給自己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選擇游學、做義工、實習,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

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慢就業”。記者采訪發現,當“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畢業生成為求職季的主力軍時,這樣的“慢就業”概念正在逐漸被接受和實踐,“慢就業”成為一種新的“冷思考”。然而,在部分被動“慢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對自身職業定位有偏差、所學專業與職場需求不匹配、被網絡虛假信息蒙蔽而做出錯誤求職選擇等多重隱憂也不容忽視。

畢業人數今年增30萬:

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好工作

中央財經大學的2017屆畢業生黃曉倩花了3個月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貞浧鹱约旱那舐毥洑v,黃曉倩說:“剛畢業的‘求職黃金季’競爭很激烈,對好的職位大家都蜂擁而上。”

“對于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工作并不算難,難的是找到好工作。”黃曉倩說。最終,她選擇回到家鄉成都就業,也是因為考慮到北京生存壓力大,就業壓力大,家鄉成都最近幾年發展很不錯,對于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像黃曉倩這樣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已經不足為奇。據教育部數據預估,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有795萬人畢業,比去年增加約30萬人。我國已連續三年實現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

投入職場的畢業生不但面臨申請職位時的競爭,畢業之后選擇創業的畢業生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風險。由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三年后的今天有46.2%繼續自主創業,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三年內有超過一半創業者退出,對于畢業生來說,創業的風險也不容小視。

面對如此競爭,有一群人則“逆流而上”,他們選擇不就業也不求學,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暫時處于“待機”狀態。一項針對2016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處于“未就業”狀態的本科畢業生中,有1.6%選擇“不求學不求職”,處于“未就業”狀態的高職高專畢業生,也有3.1%選擇成為“待機族”。

拒絕“啃老”“頹廢”:

“慢就業”折射多樣化就業心態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也是一名“90后”大學生的家長。他認為,“慢就業”不等同于“啃老”“頹廢”,而是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了解社會的意愿。“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后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樣沒有固定收入的職位,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

“創業大潮興起,很多學生從讀書時就開始憑借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網絡上開展個人業務、接單子,比如商業插畫師、私人攝影師等非常獨立又自由的職業,一些學生能夠以此為生,所以畢業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閆肅說,“自由職業的特征非常符合一些‘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觀愛好,自由,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辦公地點,靈活性非常高。”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業”大多適用于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他們沒有什么家庭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業”不宜時間過長。未經選擇地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可能為自己的簡歷帶來“反效果”。

河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永生說,自己所教的學生中間,這種“慢就業”的趨勢正在擴大。“影響就業決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發展機會、個人追求、職業規劃對于現在的畢業生來說同等重要,需要謹慎思考和判斷。社會環境能夠包容部分學生‘不著急上班’的行為,是社會進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現。”

王志芳幾年前創建了自己的創業公司“暖物志”。總結自己的職業經歷,她也認為“慢就業”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國外學生畢業之后都會有‘間隔年’的習慣,花時間旅游、投入社區工作、實習,也是明確自己未來方向的過程。”

“我曾在大公司工作多年,又出來創業,這段經歷讓我感覺,大學生活與社會生活其實差距很大,職場生活和自己的預期也有巨大反差。這個時候沒有一個‘緩沖期’去認真思考與分析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會帶來職業發展不符合預期的‘落差感’。”王志芳說,“在學校時,其實很多時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當年的決定完全是‘隨大流’的選擇。如果從一開始有幾個月時間思考,我認為會更好。”

定位偏差、專業脫節、上當受騙:

被動“慢就業”存多重隱憂

記者采訪發現,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希望自己能有至少數個月時間充實自己、規劃未來之外,還有部分畢業生由于計劃在未來參加公務員考試、出國讀書而暫緩就業。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部分畢業生的“慢就業”行為則是“不得已而為之”。

今年,閆肅參與了學校部分大學生就業和檔案派遣工作,他發現,有人暫緩就業或者選擇不就業,是因為參加公務員考試或出國深造的需要。“但是也有不少同學無法就業,是因為對就業困難預判不足,或對自身職業定位有偏差造成的。”

造成部分學生暫緩就業的還有專業之間的“冷熱不均”!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就全國總體而言,以本科畢業生為例,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廣受招聘市場歡迎的專業,而音樂表演、美術學等專業則同樣連續三年成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紅牌專業”。


“‘慢就業’的背后我們應該看到的問題是,有些專業設置和如今的職場需求不匹配,許多專業設置陳舊,不利于畢業生的長期發展。”魏奇說,“除了社會對‘慢就業’需要更多寬容,許多學校應該及時評估專業、更新教學內容、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和能力塑造,減少被動的‘慢就業’發生。”

還有部分高校畢業生因為被網絡虛假信息蒙蔽、做出錯誤求職選擇而被迫“慢就業”。記者采訪發現,國內招聘市場亂象叢生,有部分學生反映,大量的詐騙公司在網站、手機應用軟件上招聘應屆畢業生。大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馬上得到工作的心情急迫,非常容易因為上當受騙而延緩就業進程。

“慢就業”的隱憂不僅僅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長期的“慢就業”還可能養成求職惰性。生活在浙江的吳悠稱自己是最早的一批“90后”,在她眼里,“慢就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我畢業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這種現象。”吳悠說,“但是不著急就業不應該等同于不就業。”

“如今身邊發展得比較好的同學,多數不是選擇畢業就‘待定’的同學,而是那些在畢業前已經做好規劃,并且立刻付諸行動的人。”吳悠說,“未來的道路一定是在實踐中走出來的。”
推薦閱讀
推薦專家 更多>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 創建市場導向的流程型研發組織》 《研發質量管理》 《研發人員的考核與激勵》 《從樣品走向量產》 《產品研發體系構建與模板詳解》 流程管理與產品管理系列: 《流程體系規劃與流程設計實戰》 《產品戰略規劃與路標管理》 《市場驅動的產品開發流程管理》 《成功的產品經理》管理系列: 《從技術走向管理》 《研發人員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職業化:
    1.《職場高效工作技能訓練》
    2.《辦公室工作規范與技巧訓練》
    3.《行政文秘綜合技能提升訓練》
    4.《職場禮儀與溝通技能提升訓練》
    5.《時間管理與工作效能提升訓練》
    6.《高效會議管理》
    7.《高效溝通訓練》
    公文寫作:
    8.《職場寫作力提升訓練》
    9.《金字塔思維與公文寫作訓練》
    10.《最新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技巧訓練
  •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推薦課程 更多>
友情鏈接
202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