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謝振山看來,優秀的領導者,要感知并堅定追隨黑暗中的微光,要發現并把握住關鍵細節。但在此之前,他必須成為更好的人——知所求,明所志,心存善念,俯仰無愧。本文計3563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2017年8月,...
本文計3563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2017年8月,謝振山在晉城銀行(以下簡稱“晉行”)工作滿12年;貞浥c晉行的同行之路,他借用了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概括:始于吸引,陷于魅力,安于陪伴。
“晉行擁有不斷自我變革的強大學習能力。這種無限的可能性與自成長性,是每一位像我一樣的草根追夢者都心馳神往的。”
時至今日,謝振山對晉行除了依舊篤定的信任之外,還多了一份不舍:“我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都在這里。雖然它不完美,但我熱愛它、盼它好,已經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了。”
12年一個輪回,對謝振山而言,正是自省自察的好時機:“如果說當初加入晉行是為追夢,那么如今的自己更像個‘雜貨鋪’。一人分飾多角,到處‘救火’。”
謝振山現任晉行副董事長,并長期兼任董事會秘書,此前還數次擔任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至今,他仍負責銀行重要文字材料的執筆工作。經營方面,謝振山曾主管零售業務條線,參與了各類重大戰略決策。不僅如此,現在的他還是晉行雷鋒大學的校長。
謝振山認為自己并非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雖然他一直期望能夠學術立身;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管理者,因為對于管理之道“還不夠專精”。“在晉行,我更多的應該是參謀或助手。”他說,“我負責的部分管理工作,也主要是以個人思考、見解,而不是職位權力為支撐的。”
對于當下的角色和狀態,謝振山用“享受”二字來形容——忙累有之,成就感亦有之,在奔走和跨界的途中,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在與謝振山的交談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低調、謙遜和嚴謹。這一切,其實都源自于他對自我的深刻認知——視野有界,能力有限;個體渺小,所做甚微。這一發現也逆向催生了他鮮明的“放養”式管理風格:三分管,七分理。
厘清個中關系,即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正是謝振山的治企之道。
2010年,晉行成立了全國首家“雷鋒大學”,將雷鋒“請”進了員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謝振山最初兼任副校長,2014年底改任校長。在籌建企業大學、培育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謝振山始終以“輔助者”自處,實則為戰略謀劃提供了強大助力。
在謝振山看來,企業大學與一般院校及企業培訓部門最鮮明的不同在于,它的一切工作,應當基于戰略和文化,優先考慮“重要事”及“核心人”,即強調人才與戰略和文化的適應性。
“企業大學的主業是培育人才——為戰略執行服務、符合企業文化訴求的人才。在晉行,就是要培養和凝聚‘雷鋒型’人才。”
為此,謝振山結合晉行“草根銀行”的定位,以及“愛出福返”的核心價值觀,將“引導員工做好身邊小事”作為著力點,以此培育雷鋒精神的文化基因。
首先,晉行每年都會舉辦故事會、編撰案例集,講述、記錄身邊的雷鋒故事,靠典型引路。謝振山同時強調,因為人性善變,“樹典型”存在一定風險,所以晉行堅持“只解讀事、不聚焦人”。
其次,為了真正做到與時俱進,謝振山帶領團隊從不同角度挖掘雷鋒精神,提出以“改變的力量”“認真”“用心服務每一天”作為晉行的品牌、行動和服務價值觀,更創新性地打造了“清茶一杯”授信自律文化(見TIP1)。
此外,他更堅持重獎、重用雷鋒式員工,“要在制度上保證不讓他們吃虧”。
“清茶一杯”是晉行對雷鋒大愛精神的實踐。晉行要求每一位員工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八不準”:
不準接受客戶宴請
不準接受客戶付費的旅游、消費等活動
不準接受客戶提供的現金、貴金屬、消費卡和有價證券
不準向客戶索要回扣、中介費和好處費
不準向客戶報銷應由本人承擔的任何費用
不準向客戶借錢、借物、借用交通工具
不準向客戶壓價購買商品或賒欠購買貨款
不準與客戶串通作假,謀取不當利益
即使是為客戶上門辦理業務,晉行員工也從不吃客戶一頓飯,最多只是喝一杯清茶而已。晉行規定,凡違背“清茶一杯”授信自律文化的員工,一律清退。
謝振山曾撰文將雷鋒型人才的特質界定為大愛、專業、用心、協同。為此,他“理”出三條線,對人才進行甄別、選擇和培育。
首先,激發員工“自燃”。喚醒員工的學習熱情和成長主動性,這在謝振山看來是第一位的:“為目標而燃燒的人是不太需要去控制的,給他信任就足夠了。”
其次,因人施策。謝振山認為,個體間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管理者必須正視并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性,“對牛彈琴,彈琴者也應當反思”。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主線,即把人才培訓嵌入工作場景,并逐漸延伸至學習型銀行的建設。
謝振山理解的培訓管理,并無一定之規,而重在實踐感悟;诖,他帶領晉行團隊,從課程設計和工具開發的角度,打磨出論壇、復盤、微課萃、微智匯“四張王牌”(見TIP2),后兩者更已成為晉行特色學習品牌。過程中,謝振山特別強調了整個組織的知識生產、知識管理及自成長。
論壇 最初以管理者培訓為主,旨在以心得分享的形式促進管理者能力提升。后在太原區針對性地設立了“團隊長論壇”,2017年下半年更名為“新零售論壇”。
復盤 將行動學習的概念運用于探索性工作的推進,既提升團隊綜合能力,又促進知識生產。
微課萃 旨在萃取先進經驗和標桿實踐,強調重視群體智慧、挖掘草根明星,激勵員工把日常工作中的經驗心得轉化、升級為課程,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微智匯 活用深度匯談、頭腦風暴、吐槽大會、“拍磚”大會、線上講書、微信講課等多種方式,聚焦企業戰略性重點及難點,并通過眾籌全員乃至行外的微智慧、微力量,解決問題,優化流程。
以晉行基層管理者培養為例,謝振山用六個字定義了他們的崗位職責,即“抓業務、帶隊伍”,其中,帶隊伍更是重中之重。在他看來,團隊精神和帶隊能力是基層管理者的必備素質,也是晉行為管理者梯隊建設“選材”時的決定性因素,更是區分勞模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重要分水嶺。
為了讓雷鋒精神的文化基因從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從高層頭腦走到企業運行中,謝振山推行了“一崗雙責”。
在文章《企業文化“十論”》中,他寫道:“各級管理者應當成為良好群體行為習慣的示范者和塑造者,必須既對業務負責,又對企業文化負責。”
而一直以來堅持“行勝于言”的他,更是事必躬親,在雷鋒精神的踐行之路上奔跑著,并不斷賦予其新的解讀。
謝振山鐘愛“動筆頭”,不僅寫日記,還寫小紙條。
他的日記有別于企業要求的工作日志,不為“秀”給人看,只為自我反思——或是失誤不足,或是因事而思,或是同儕間的激蕩啟發。
小紙條分為兩種。一種是“當日計劃表”,每天早晨列出當天計劃做的事項清單,按重要性排序,確保最重要的兩三件事在當天完成;另一種是“靈感備忘錄”,就是把工作中某一瞬間突然迸發的思維火花以片段形式記錄下來。
這種基于實踐的純思想果實對于個體成長的效應是無限的,用謝振山自己的話說,“日積月累的小紙條幾乎能編出一本書來”。
此外,還有一個小習慣,謝振山同樣堅持了多年——每天在固定時段集中處理微信,并整理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其余時間不看手機。“在如今信息轟炸的時代,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垃圾信息的干擾,同時深度消化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并拿來為我所用。”謝振山說。
在謝振山心中,“圣人至常”,雷鋒的大愛精神亦如是。
2016年9月,在晉行“親情助學”公益項目上,謝振山結對資助了一名師范類貧困學生,承擔起對方每學年5000元的學費。但謝振山說,他不希望這份幫扶僅僅停留在金錢層面:
“我關注的是這孩子的全方位發展,是否適應大學環境、專業成績如何、生活上是否有其他壓力等。這份捐助不僅要為他完成學業助一臂之力,更要幫他逐漸獲得未來所需的生存能力,并且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
除了在慈善事業上親力親為,謝振山更將大愛融入日常,并基于自身體悟,為其賦予了新的內涵。“大愛不是泛泛之情。”他解釋,“它是一種有原則的愛,是對員工、客戶、股東,對所見之人,都持有一顆素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莎士比亞在傳奇劇《暴風雨》里寫下的不朽名句,似乎也同樣適用于當下的謝振山。在晉行的第一個12年已成過去,卻也成為他下一段征途的開篇。
人生即將過半,難得的是,謝振山依然保有一切開始時的那份清醒與自持。事業上,他追求更高的境界;生活上,他期盼回歸真實。在他看來,優秀的領導者,要感知并堅定追隨黑暗中的微光,要發現并把握住關鍵細節;但在此之前,他必須成為更好的“人”——知所求,明所志,心存善念,俯仰無愧。
“愿51歲的自己,知天命,齊家樂業,身心平和。愿27歲的兒子,有事業、有小家。愿父母妻子,因我而更好。愿憑一己薄力,可以自活,也能助人。”這是謝振山在日記本上為五年后的自己寫下的期許。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