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思慮過度,想不出幸福經營企業,需要與各種各樣的問題打交道。伴隨企業發展,新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甚至出現大起大落、關門倒閉也在所難免。面對種種難題,如果老板們想不通,總是思慮過度,自然就會覺得很...
01 思慮過度,“想”不出幸福 經營企業,需要與各種各樣的“問題”打交道。伴隨企業發展,新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甚至出現大起大落、關門倒閉也在所難免。面對種種“難題”,如果老板們“想”不通,總是“思慮過度”,自然就會覺得很痛苦。 思慮過度的老板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愿意接納現實,總是懷念已經過去的美好時光,或者總是期盼著理想化的未來,唯獨不愿意珍惜當下時光;二是瞻前顧后,左思右想,遇事猶豫不決,當斷難斷,回避躲避,常常陷入現實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心力交瘁,自然難以產生積極情緒。 在我所接觸的企業老板中,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企業是不得已而為之,常常覺得自己處于“騎虎難下”的境地。因此,碰到問題總是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結果越想越覺得自己很不幸。 有一位老板,企業規模將近10億。讓他非?鄲赖氖,為什么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創造者們不但不感激“老板”,不聽“老板”的話,甚至還經常會背叛“老板”;旧厦扛羧曜笥揖蜁l生周期性振蕩,公司就會有小股東分家或者高管出走,這個問題經常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對公司所有高管都心存疑慮,處處防范。常常懷念創業初期“團結一致”的美好時光,或者總是期盼企業能夠早日“規范化”,從而擺脫對人的依賴。 其實,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一件事是好是壞,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人們如何去認識,在于思維的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所以,準確地說,一個人“幸福”與否,往往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下面的例子說明,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想”對了,獲得幸福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十年前,我非常熟悉的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因為“經濟問題”被送進了監獄,一進去就是六年,出來時已年逾七旬。這位董事長所創辦的高科技企業曾經是某大城市的明星企業,省、市領導甚至國家領導人經常光臨指導。企業鼎盛時期,這位董事長曾經是某國家級領導人家中的常客。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遭此不幸,自然不會再有幸?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當他從監獄出來,我們去見他時,發現他和原來并沒有什么變化,依然精神抖擻。于是,我專門就這一問題與他進行探討,他到底是如何“想”出幸福來的。他說,當結果已經無法改變時,自己首先是選擇接納“現實”,同時盡可能寬容那些把自己送進監獄的人,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然后,他為自己發明了一種“地圖想象法”:他每天在監獄里堅持行走,他想象著整個房間就是一張世界地圖,每走一步就想象自己旅行于世界上某個不同的地方,想象自己在這里曾經擁有的知識和快樂時光……這樣一來,不但自己心胸開闊了,情緒積極了,而且時間也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六年之后,自己又回到了自由的世界。 02 缺乏積極“行動”,難以提升幸福感 對于獲取幸福而言,“行動”與“思維”具有同等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講,“行動”甚至比“思維”更重要。如果你只想不做,有些“體驗”永遠無法獲取,幸福感自然也就無法提升。提升幸福的“行動”多種多樣,而且對于每個不同的人來說,效果也不盡相同。但是,經過專家研究和反復實驗,有些行動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具有良好的幸福感提升“功效”。比如,感恩的行動,培養和發掘興趣的行動,追尋目標的行動,如此等等。 由于種種原因,老板們整天忙于經營,分身乏術;整天陷入各種問題之中,焦慮不堪。所以,能夠經常采取以上行動提升幸福感者并不多見,由于無法獲得良好“體驗”,自然就無法有效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我做過咨詢的一家企業,老板十年沒給大多數員工漲工資,面對員工加薪的要求,他讓人力資源部門借用某培訓大師的話告訴員工:“十年沒加薪,你為什么十年還沒走?”聽完這個故事,我們當時真的不知道說什么好。 一些老板,口頭上經常教育員工要“感恩”,但是自己卻又總是覺得自己才是“恩人”,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社會對自己不公,更不用說“不求回報地為他人付出”了,這樣的老板自然難以從“感恩”行動中體驗到幸福。 關于興趣,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說:“一個快樂的人,他最顯著的標準就是興趣。”羅素認為,每種對外界的興趣,都會激發你的生命活力,只要興趣持續不衰,你就不會感到生活灰暗無聊。大量的事實說明,興趣既是獲得成功的巨大動力,也是促進人們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重要元素。然而,中國企業的老板,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得不投入到企業的“賺錢”活動之中,整天疲于應付,各種生活類業余興趣往往被迫放棄。處于這樣的狀態中,毫無興趣可言,自然也難以體驗到幸福。 關于目標,不少老板在創業時期非常明確,充滿激情,然而,隨著企業成長,原有的激情逐步消退,有的老板不知道做企業到底是為了什么,沒有了奮斗的目標,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到了這種狀態的老板,其幸福感自然也會就大大減弱。 當然,也有的老板目標一直很明確,那就是要不斷地賺錢,盡可能多地積累財富。開始時,隨著財富的增加,成功感越來越強,幸福度不斷提升。然而,有一天,自己突然發現,當錢繼續增多的時候,自己的幸福感卻越來越低,直至基本上沒有了“感覺”。 03 環境不和諧,難以擁有親密人際關系 曾經有一項調查,針對10個國家的3000名身處職業生涯的社會上層人士,這些人大多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然后再問他們生活幸福的決定因素是什么,結果第一位是擁有幸福的家庭(96%);第二位是真正的朋友(95%);第三位是自由時光(93%);第四位是有道德的、有尊嚴的生活(91%)。很明顯,人際關系是讓人感到生活滿意的主要因素。 對于許多老板來說,一層一層的人際關系就是自己的“環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家庭關系、企業內部關系還是社會關系,涉及的人數可能非常多,但是真正親密的人際關系往往很難建立起來。 多年前,一位上市公司總裁因為某種原因決定辭去總裁職務,移民加拿大,走之前請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期間,大家每人送他一句話。我隨口說了句,“當沒人給你鼓掌的時候,就自己給自己鼓掌”。沒想到,此話一出,他竟然沉默很久。過了一會后,他沉重地說,想一想,真的讓人很傷感,自己做老板這么多年,看起來朋友很多,整天交際應酬,開會時掌聲不斷,實際上真的沒有什么親密朋友,大家都是“以利相交”,此去異國他鄉,一定更加孤獨,所以,怎么想也興奮不起來。(本文摘編自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幸福力》) 如果一個老板,在家里、在企業、在社會上都缺少“親密”的朋友,遇到問題時,往往很難找到可以說真心話的人,自然會覺得十分壓抑。其實,像上面這位總裁這樣,有孤獨感的老板非常多。由于缺乏親密的人際關系,難以產生歸屬感,老板賺錢多了并沒有增加多少快樂,而賺錢少了甚至賠錢,就會產生很大的痛苦。 造成“老板”缺乏親密關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與“老板”這個職業本身的特點大有關系。企業老板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酸甜苦辣,久而久之,漸漸很難信任其他人。在這種心理定勢下,往往與企業員工和各級管理者之間形成了“博弈性”關系,在社會上交的朋友通常也是“經營性”關系,一切交往均出于“交換”的需要。 與此同時,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有“錢”的老板們往往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所以,對于很多老板來說,不僅前方容易“動蕩”不定,后院也經常會“失火”成災,從而失去平靜的“港灣”。 以上三大原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缺少“親密關系”從而缺少“歸屬感”的人往往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思維方式”,自然也就不太愿意積極地“行動”,從而難以體驗到幸福;而一個無法通過積極行動體驗幸福的人,很難發展出親密的關系,產生積極思維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一個思維負面的人,發展親密關系和積極行動的可能性自然也不會大。 要想做一個幸福的老板,不妨對照以上“三大原因”進行自我反省,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些,可以從哪里入手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