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但有時候,你會發現,辭職往往是一波一波的,而不是一個一個的。員工會不約而同的辭職,大家似乎都是提前商量好的一樣;而且辭職信息有些時候就像病毒一樣,有時候你都都不自覺地問自己...
辭職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但有時候,你會發現,辭職往往是一波一波的,而不是一個一個的。 員工會不約而同的辭職,大家似乎都是提前商量好的一樣;而且辭職信息有些時候就像病毒一樣,有時候你都都不自覺地問自己:下一個會不會是我? 辭職背后到底有什么神秘力量呢?到底是誰在操控著大家的辭職沖動呢?歡迎走進今天的《走進科學》,哦不,是《走進辭職》。 01、辭職種下的種子,早晚一天會發芽 二十多歲的舒培越來越相信辭職是可以傳染的,尤其是最近一位同事的裸辭,讓舒培感受到自己內心劇烈的波瀾。 而這種感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前面幾個同事離職的時候,他也有類似的感受。 去年夏天她最想辭職的時候,部門里最好的小伙伴辭職走了;在今年年初她又萌生了辭職念頭的時候,她的搭檔也辭職走了,她就走不了了;如今轉眼進入深秋,隔壁部門的領導提出了辭職,辭職的念頭再次裹挾了她,她想好好工作,卻也不得不被這種情緒所影響。 舒培是在一家北京互聯網公司做了三年招聘工作,日復一日的下簡歷打電話讓她覺得上升的空間已然十分有限,可是每次她想辭職的時候,發現身邊總會有人先她一步辭職,領導缺人手,舒培又心軟,所以每次都不好意思開頭提辭職。 但各位在互聯網公司工作過的小伙伴都知道,在互聯網公司往往每一年,很多部門的人都能換一撥,我們HR看著都發愁,不是老板卻總是操著老板的心,我們HR們也經常這樣自嘲。 一般在過年之后,幾乎所有行業都會迎來走人和招人的高峰,不少人那時正好拿了年終獎,又趕上金三銀四的招聘旺季,屆時會爆發周期性的大規模辭職潮,舒培也希望借著來年這股潮流,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平臺。 “換個環境,總歸會有些變化,哪怕下份工作的待遇跟現在齊平也好,”舒培說。至于下份工作將來會不會產生同樣的職業倦怠,舒培覺得自己想不了那么遠。 02、病毒式傳播的辭職效應 讓人防不勝防 苒苒是一枚編輯,她經歷過兩次病毒式的辭職波。第一次發生在2009年,那年,她在廣州一家日報工作,每天都處于高度緊張和壓力之下,工作日從來不敢跟任何人約飯。 當年年近30的她要面對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讓她覺得自己當時過的“不是正常的生活”,她也更深信自己“不該永遠那樣生活”。 于是,苒苒就辭職了,在她之后,陸續走了四個同事,苒苒成為的辭職的病毒源。整個部門的人走了一半。苒苒從報社跳到了廣州一家雜志做記者,工作節奏比之前舒緩了很多。然而五年之后,她對所有的媒體工作都已經失去了興趣。 2014年,是媒體行業離職潮的高發期,這股潮流到現在也沒有停息。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衰落之勢明顯,大批媒體人紛紛轉型,苒苒的同事在一年之內走了十幾個,最后連她當時的領導也都走了。苒苒最終決定徹底告別這個行業,去了一家創業公司做文案策劃工作。 “能夠做同事的人其實三觀還是相對一致的,尤其如果年齡相仿,那么大家遇到的問題也相似,有些想法判斷也許平時并不多溝通,但其實是一致的,如比對一家公司的感受、看法或者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生活中面對的節點,一旦有人率先辭職,自然會引發身邊的人思考自己的境遇,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了。”苒苒說。 苒苒認為,個人主意一旦定下來,領導再做什么也很難讓自己回心轉意。事實上是“某個自己需要改變的時間節點到了,他們無論做什么都難以影響個人的選擇了。” 03、離職有周期 不同的周期,不同的問題 雨萱目睹了不少公司的離職潮。在她看來,辭職就是創業公司的“傳染病”。 “大家看不到希望了,于是一窩蜂搶著離開。”雨萱說,“在樹底下的螞蟻能最快感受到風雨欲來的味道,聞到各種問題,而它們因為責任較小,于是可以選擇離開,至于樹頂上的高管,還是要撐!”雨萱說。 辭職潮主要頻頻發生的時間節點分別在員工入職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的時候,這對新員工會是一個個很難邁過的坎。 搜狐上一篇發表于今年8月的《員工的離職時間差距,就能看出企業的留人機制?》文章中提到,職場上存在一條員工離職生命線。 該文分析了不同離職周期對應的問題: 2周離職,與HR的入職溝通有關; 04、情緒問題,往往是導火索 從心理學上講,員工扎堆離職一定程度上有從眾心理的因素,這種跟風辭職也有投射作用的因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境遇或者影子。 但更多的因素,還是源于個人自己的選擇。“社會和企業都希望其中的個體具有同質性,這樣利于管理和穩定。然而個體和個體的追求和需求實際的差別都非常大,并不是一家企業同時都能滿足的,所以會有各種合樣的辭職理由。” 具體到個人的辭職,任何時候,跟風都是不明智的,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會長洪向陽說。 “職場人辭職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什么,目前的工作能否有助于實現這些規劃,能否讓自己獲得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成長,能否符合自己的物質和心理期待。”洪向陽說。 一般來說,一家企業保持每年10%-20%的離職率對自身造血和健康發展都是有利的,但如果離職率高于20%,就該引起行業或者企業高層的警惕和思考。 一個行業發生辭職潮,意味著該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這時候一家企業的基層和中層除了出走、轉型,幾乎做不了什么,如何跟上時代、扭轉局面就變成了高層責無旁貸的事,洪向陽說。 “如果一個企業接二連三走人,說明大家都不看好這家企業。管理者應該和離職者單獨做好溝通,系統地反思公司在管理和業務方面面臨的問題,并積極地進行改善。”他指出,“如果辭職潮背后存在惡意的煽動,公司一定要盡快找到始作俑者,盡快隔離,并對員工做好安撫工作。” “企業在做事上是不是能配合員工?是不是能多些人情味?”她說,“職場上最終還是人和人打交道,員工不是工具,企業需要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系,讓員工有更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