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對同事發飆,你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強
資訊 > 熱門 > 正文 927 newsadmin 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 2019-06-03 09:30:42

沖突無處不在,職場也不例外。人們往往把職場上的矛盾歸咎于性格不合,然而,大部分職場沖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事件本身,與牽涉其中的人關系不大。那么,為什么我們一遇到問題就去指責同事呢?憑著有限的信息得出偏...

沖突無處不在,職場也不例外。人們往往把職場上的矛盾歸咎于性格不合,然而,大部分職場沖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事件本身,與牽涉其中的人關系不大。那么,為什么我們一遇到問題就去指責同事呢?

憑著有限的信息得出偏頗的結論,產生這種傾向的原因在于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著“認知懶惰”的本能。

“認知懶惰者”是社會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雪萊·泰勒(Shelley Taylor)兩人提出的概念,形容一種保存認知資源、只關注重要事宜的傾向。他們認為,人類因為心智資源有限,所以在認知過程中會本能地選擇省時省力的途徑,以減輕認知負擔。正因為我們的認知容量原本就極其有限,倘若某件事情費心費力又費時間,那么可以調用的心智能力還會進一步減少。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迅速辨別敵友乃是生存的要義。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迅速對他的性格和意圖做出判斷。“對人”比“對事”更為簡單快捷;著眼于人卻又不從整體上分析復雜的人格,只看部分特征……這不,又是一條輕松得多的捷徑。

依據刻板印象進行判斷,就是這樣一條保存認知資源的捷徑,以這種方式得出的結論可能不準確、不公正乃至有傷害,但是的確能夠迅速對人的行為做出解釋。鮮少有人公然以人種、民族或性別的刻板印象來議論他人,然而許多人都熱衷于套用一些諸如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九型人格性格形態(Enneagram)和性格色彩密碼(Color Code)之類的性格類型測試來概括別人的行為,比方說“她可真是個INTJ型(內向-直覺-思考-判斷)人”、“他是典型的八號挑戰者型”。

事實上,MBTI、九型人格、DISC性格測試(DISC Assessment)、赫曼腦力優勢量表(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和托馬斯-吉爾曼沖突模式測試(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等等一系列性格測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未經證實或有待商榷”,在心理學界一直飽受爭議。

然而,根據美國測試出版者協會(Association of Test Publishers)、人力資源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s)和MBTI出版商的說法,現今這些測試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選拔人才、訓練高管、組建團隊和化解矛盾,每年使用次數高達百萬。

《人格測試迷信》(The Cult Of Personality)一書對此頗具洞見,作者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在書中指出,這種性格分類法就像星座一樣,充其量只能捕捉到人們在行為上的一小部分差異,綜合來講無法深入具體地解釋工作場所中具有動態性的矛盾沖突?墒,這些測試卻經常用做化解職場沖突的依據,比如有人會說ENTP型(外向-直覺-思考-理解)和ISTJ型(內向-感覺-思考-判斷)在工作上合不來,其實這種說法與“摩羯座跟射手座合不來”并無二致。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被指責“合不來”。

職場矛盾的真正原因瑣碎復雜,且難免觸及辦公室政治方面的敏感議題,實在難以總結,因此也難以找到廣泛適用的解決之道。也許是利益上有沖突,也許是角色定位和管理層級不夠明晰,也許競爭比合作更有吸引力,也許是規范言行的公開監管機制有所欠缺。

與他人有沖突的職員,往往都會憑空捏造一套安全穩妥的解釋,比如“我同事就是那種糾結細節的人”、“我同事壓根兒就啥也不懂”,這樣就不用對公司提出異議,也不用得罪其他人。對他們來說,與其一起去找老板請求更換搭檔,或是要求人力資源部制訂更為有效的合作激勵機制,不如臆想一下“假如能理解對方的性格(或性格模式)就可以合作得更好”來得輕松。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矛盾的起因,也許只是團隊中的某位成員怠慢工作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妄談性格便是離題萬里了。有人甚至會利用性格模式的說法來文過飾非,給出“我是即興型的,所以沒法兒按照規定的期限完成工作”這種借口。

將職場沖突歸咎于毫無干系的性格原因,在短期內可能只是輕松有趣,無關痛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掩蓋了沖突的真正原因,矛盾始終得不到化解,勢必會造成危機。

那么,該如何妥善應對職場矛盾呢?

首先,觀察引起沖突、加劇沖突的情境動態,整個情境可能十分復雜,需要多方面的考量。

思考一下,化解矛盾的方案是否需要公司中其他人或其他團隊的幫助。舉例來說,如果問題在于角色定位失當,就需要老板出面厘清責任主體;如果是由于激勵機制的回報偏重于個人而非團隊,就可以請人力資源部門協助設立組織目標,對激勵機制進行調整。

然后考慮一下,倘若當前的體制、職責、流程、激勵機制和各級管理部門等方面發生一些變化,雙方可能會承擔怎樣的風險。

為此,要先跳出個人視角的局限,當作兩種角色因職責不同而產生的沖突進行分析,不要當做兩個人之間的問題。例如,我負責銷售業績,你負責風險管理,我們各自的出發點和首要考慮事項截然不同。讓我們一起來討論該如何把握利益和安全、風險與回報這些此消彼長的因素和指標,以期達到最佳效果。不要一上來就擺出你那從直覺出發的冒險風格,與我數據驅動的保守決策作風針鋒相對。

最后,如果有人覺得解決沖突一定要參考性格測試結果,請參考經過驗證且不劃分類別的性格測試。

霍根性格調查問卷(Hogan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IPIP-NEO五大性格特質( IPIP-NEO Assessment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免費測試見此 http://www.personal.psu.edu/~j5j/IPIP/ipipneo120.htm )。這兩套測試經過充分的同行評審,其有效性及可靠性有著充足的心理學依據支撐,能夠更好地解釋人們在行為上的差異,不像MBTI一樣給人分類,因此可以更好地解釋矛盾的癥結所在。

而且,霍根性格問卷和五大性格特質測試提供的結果報告不是MBTI那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風格,對有膽量接受這些測試的人,它們給出的結果幾乎無一例外地直擊痛處,點出個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會指出你獨斷專行、暴躁易怒,容易將別人的批評意見視為對自己的人身攻擊。這樣的反饋往往令人難以接受,但惟其如此才能幫助卷入矛盾的兩人或多人建立起自我意識和相互之間的認識。

我的一位同事常說,“不診而治,純屬亂來。”縱然治療之前要經過診斷,但如果診斷失當,也不會有好的療效。要化解沖突,要先找出問題所在,然后進行分析,從而厘清前因后果。


推薦閱讀
推薦專家 更多>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 創建市場導向的流程型研發組織》 《研發質量管理》 《研發人員的考核與激勵》 《從樣品走向量產》 《產品研發體系構建與模板詳解》 流程管理與產品管理系列: 《流程體系規劃與流程設計實戰》 《產品戰略規劃與路標管理》 《市場驅動的產品開發流程管理》 《成功的產品經理》管理系列: 《從技術走向管理》 《研發人員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職業化:
    1.《職場高效工作技能訓練》
    2.《辦公室工作規范與技巧訓練》
    3.《行政文秘綜合技能提升訓練》
    4.《職場禮儀與溝通技能提升訓練》
    5.《時間管理與工作效能提升訓練》
    6.《高效會議管理》
    7.《高效溝通訓練》
    公文寫作:
    8.《職場寫作力提升訓練》
    9.《金字塔思維與公文寫作訓練》
    10.《最新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技巧訓練
  •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推薦課程 更多>
友情鏈接
202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