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我們根本挖不到人才!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天直言,在保護主義心態下,就算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林書豪想赴臺灣工作,在現行法令限制下也無法來。單驥透露,現行專業人士赴臺主要的工作限制包...
據臺灣媒體報道,“我們根本挖不到人才!”“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天直言,在保護主義心態下,就算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林書豪想赴臺灣工作,在現行“法令”限制下也無法來。
單驥透露,現行專業人士赴臺主要的工作限制包括:一、必須在境外擁有兩年工作經驗;二、最低薪資不得低于47971元(新臺幣,下同),高過臺灣本地的畢業生,令外籍生與僑生很難在臺灣有實習工作的機會。盡管“經建會”、“經濟部”等部會一再要求松綁,不要設薪資限制,但“勞委會”還是以“保護”臺灣工作機會為由堅持至今。
單驥分析,如果臺灣廠商能夠以較低的薪資水準在臺灣找到適合人才,一定會理性決策;問題是“法令”不讓廠商到國際覓才,廠商找不到適當人選,臺灣人還是得不到這份工作。
此外,現行“47971元”的薪資水準,也一體適用于赴臺灣念書外籍生與僑生,單驥認為,當局的高等教育經費投資在外籍生與僑生身上,卻剝奪他們留在臺灣實習一年的機會,實在很可惜。
而長期研究勞動市場的臺大副教授辛炳隆強調,臺灣留不住人才,關鍵不在“法令”,而是“薪資談不攏”,尤其是臺灣中小企業,開出的薪資條件較為平均而且保守,也就是“平均薪資主義”,而且輕視教育訓練,一想到降低成本,往往第一刀砍下去的就是人事費用。
辛炳隆表示,臺灣企業要找研發團隊的核心人才,當國際研究人員一開口就是年薪500萬元,可能就因為高薪而作罷;就算要挖國際人才,最后挖到的可能是“退休的專業人才”。
重視人才培訓 “政院”:已訂育才方案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昨晚表示,臺灣十分重視人才培訓問題,除整合各部會研議相關問題,也已研訂具前瞻性的高等專業人才培育改革方案,配合修正相關法規,盼能留住臺灣優秀人才,更進一步延攬海外優秀人才。
楊永明指出,“行政院”已核定“人才培育方案”,未來跨部會推動“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新興及重點產業人才之培育”、“精進公共事務人力”、“強化教育與產業之聯結”及“布局全球人才,提升競爭力”等五大子計劃,配合社會發展及世界脈動,培育所需人才與提升國際競爭力。
楊永明強調,該方案會配合修正并放寬“法令”,并參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策與作法,希望能借此發展臺灣成為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基地,讓臺灣成為亞太地區優秀人才聚集中心。
“國科會”彈薪留才 加碼挖角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演講中批評臺灣人才外流,“國科會副主任”委員張清風認為,新加坡在延攬人才或整體環境的確比臺灣好,但臺灣近年借由“彈薪方案”設法留住臺灣人才,“國科會”也對優秀國際人才“比照加碼”,希望吸引他們赴臺服務。
張清風指出,“國科會”和“教育部”已經共同研擬彈薪方案,每年都補助一些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薪資,讓他們留在臺灣。
張清風說,近年來“國科會”積極地希望延攬國際人才,在臺灣擔任專任教職或研究人員,依該專家的等級、表現,或他的專業領域需求性、稀少性和特殊性“額外加碼”,每個月除了學校給的薪水外,“國科會”最多可以加20萬。
張清風表示,臺灣環境或許不比某些地方好,除了當局外,學校和企業也要努力。
科學園區上班的王姓主任工程師認為,臺灣人才流失最主要原因在于“臺灣公司對員工不夠好”,就是“薪水太低”;當局就業補助方案被企業不當利用,降低全民薪資,賺錢的只剩老板和股東。就他所知,同樣產業里,外商薪水都是本土廠商2、3倍,“如果你有選擇,你要選年薪300萬的,還是100萬的?”
臺灣何時掙脫“代工”教育
近年來,包括日本、香港、大陸都積極赴臺挖人才,臺灣雖然開放陸生赴臺就讀,“教育部”也加強吸引東南亞學生赴臺,但學者認為,吸引好學生,是希望好人才留下工作,但受限于法律,效果并不好。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許多優秀的學生赴臺就讀,拿到學位后回家,或前往其他提出更優異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工作,臺灣若再不積極、大膽修改移民政策,根本就留不住人才。
“要把餅做大!”楊弘敦表示,當局補助陸生、國際生赴臺就讀,完成學業后,企業應給他一年以上的實習時間,給予工資保證,觀察他的表現,如果有發展空間,應積極留下好人才。
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指出,很多外籍生拿到臺灣獎學金而赴臺就讀,但受限法律,畢業后不能留下來,可能就回家或轉到大陸服務,對臺灣而言,根本是“人財兩失”,讓臺灣的高等教育,處于“代工”階段。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留下人才,還需要提供他良好的就業環境、設備,甚至后代的教育資源,但臺灣目前的環境不夠成熟,新加坡、印度、大陸都已經積極進行,但臺灣爭取優秀學生做的還不夠,腳步也太慢。
賴鼎銘表示,全球人才流動是趨勢,因此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來留住好學生,甚至去挖別人優秀學生,吸引好學生赴臺就讀。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