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國內企業和員工的法制意識都在不斷得到強化,很多訴求勞動權益維護和保障的言行也開始司空見慣。企業里的人力資源部門,則接受了每一個新法誕生和舊法執行的洗禮,不斷在企業和員...
從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國內企業和員工的法制意識都在不斷得到強化,很多訴求勞動權益維護和保障的言行也開始司空見慣。
企業里的人力資源部門,則接受了每一個新法誕生和舊法執行的洗禮,不斷在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斡旋中充當老好人、提醒人、辯解人、維護人等等身份。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自身工作的客觀性,很多HR的加班加點無加班費、社會保險未交或少交等等權益缺失卻無處申訴,苦水只有往肚子里咽。
那么,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權衡中,HR到底應該怎么樣去定位自身,如何既能權衡雙方,又不致于讓自己的合法權益失于保護呢?
筆者認為,以下三方面的思路,可作為大致參考:
一、HR是崗位,你是員工。
HR時而以崗位形式出現,代表企業發布和執行制度、參與勞動糾紛處理;時而以個人的身份出現,領取薪水和福利、要求加薪或晉升。更多時候,我們會迷失于這兩個角色之間的轉換。
因為性格和職業習慣,很多HR都是責任心強、自尊心強、容忍力強、面子薄的人。所以在處理員工與企業的糾紛時,往往表現出專業、兼顧的一面來;而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維護,尤其是小利益的維護,怎會表現出羞于開口、不了了之的一面來。
這里需要提到所謂的制度化,就是企業運轉以制度為參考,而不是以個人意志為參考。因此,當我們做完一個糾紛處理,完成一次利益協調的時候,就要抓住時機把這些案例提煉、制度化,成為企業內的通用原則。
然后在處理自身利益問題時,就可以參照制度處理,不需要覺得害羞,也不需要覺得會傷到大家的面子或和氣。
因為,你是員工,從老板到員工,都懂的。
二、做一架天平,而不是天平的兩端。
大部分人都接受這樣一個觀點:HR是溝通公司和員工之間的利益訴求的橋梁和紐帶,是人事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維護者。
為了做好這個中間人的角色,難免會端著天平左右搖擺。我們一會把企業的利益當成砝碼,把自己放上去稱,一會又把員工的利益當成砝碼,把自己放上去稱,于是,一會覺得自己輕飄飄無足輕重,一會覺得自己擔子沉任重道遠。
其實,HR就是一個天平崗位,只是放在兩邊的不該是自己,而是老板和員工。我們應該做好這兩邊的信息溝通和平衡工作,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利益的一方。
同時,公平公正,是不以任何人的利益損失為代價的。當我們協調好企業和員工的利益,那么企業里的每一個員工都應當獲得同樣的權益,承擔同樣的責任,包括在HR崗位上的員工。
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此處舉例一個:很多HR會在處理工資核算的一些小數據時頭疼——小數點后是舍還是入?午餐補助到底是算21天還是算22天?加班工資半小時要不要核算?而在算到自己的工資時——小數點抹掉吧,午餐補助就21天吧,半小時就不算了吧,這幾十塊錢,算了吧。然后發完工資,還有員工拿著幾塊錢的落差來興師問罪,于是委屈地感慨:我自己都少發那么多,員工怎么還是追著幾塊錢不放呢?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為了讓企業覺得付出了最小的人力成本,或者為了讓企業信任自己是一個敬業的不拘小節的HR,下意識地,我們就會主動放棄很多權益。這些本該得到認可的行為,往往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另一個員工身上就一驚一乍,而讓HR覺得沮喪和無奈。
其實本質上,是因為HR在看待這些個人問題時,是把自己放在企業的立場上的,是抱著“息事寧人”的心態在處理。而員工則是完完全全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抱著“爭取正當合法權益”的心態在處理。
所以,在沮喪和無奈之外,我們還是要看到自己的行為產生的積極效應,理解員工的立場問題——HR在處理個人問題時選擇了企業的立場,自然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企業的認可,可能也會獲得部分員工的認同,為以后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這是一些利益損失后換來的更有意義的收獲。
四、總結
總體上說,HR的合法權益,不能靠HR崗位來維護,也不能等HR直屬上級來維護。而是應該通過分清自己處理企業事務與個人利益的立場,把日;蛲话l的員工與企業利益溝通的成果制度化、普及化,通過機制的作用,避免全體員工的不必要的權益侵害?赡茉谶@個過程中為了促使成果的產生和普及,HR會有所犧牲,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犧牲,就要充分利用犧牲的價值,找到其中的積極意義,給予發掘和鞏固,讓犧牲最小,實現的價值最大。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