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華為辭職門事件,以及緊隨其后的諸多企業突擊裁員的消息,讓人們一度為《勞動合同法》實施的前景憂心。而這一切并沒有結束。據12月13日《南方周末》報道,勞務派遣,這個本以為要被《勞動合同法》打入冷...
這意味著,那些按照新法可以和企業簽定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員工,將不再是所服務企業的員工,而只是由勞務公司派到企業工作的人員,從而將企業的成本和責任壓到最小。
立法初衷與現實的落差出乎一些參與制定新法人士的意料,勞務派遣也堪稱一種“升級版”的規避方式,因為參與其中的,不乏航空、銀行、石油、電信等行業的大型國有上市公司。按慣常理解,這些國字號的大型企業應該最有覺悟地執行國家法律,不會與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一般見識,但現實往往顛覆常理。
理論上說,任何一種法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存在規避或鉆漏洞等行為,就如同邏輯上有“A”就同時有“非A”一樣必然且正常。在新法尚未實施、對現實發生作用前,不好妄自評判其成功或失敗,但是,為什么一部旨在強力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現實中卻出現突擊裁員、勞務派遣這些嚴重損傷勞動者權益的行為?新法正式實施之前的勞動者權益的急劇流失,該如何補償,誰來承擔責任?這些問題無法輕易省略,值得立法者、執法者以及眾多法律人士的反思與應對。
若深究一下,這次勞務派遣行為的泛濫,倒為可能的對策提供了一些線索。據《南方周末》報道,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勞務派遣公司有26158家,其中由勞動保障部門經辦或審批的為18010家,接近70%.許多勞務公司與當地勞動部門關系密切,比如報道中提到的山東一家勞務公司,就隸屬當地社保局,各方面都有“保障”,客戶包括各大銀行、事業單位、省屬企業等。作為執法者的有關職能部門,若與不斷規避、鉆漏的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或參與共謀,則相關法律不論如何精進與完善,也恐成鏡花水月,于現實之振作難有作為。不要說這次存有不小爭議的《勞動合同法》,其他一些曾贏得口碑的法律,因執法問題而使立法精神淪為紙面權利的例子還少么?
在一個法治國家,執法可能比立法更為重要。勞務派遣一事,不能不讓人們重新審視這一古老而又當下的常識!秳趧雍贤ā氛綄嵤┰诩,即便有再多爭議、再多質疑,畢竟木已成舟,事實無法更改。接下來人們所能做的,是將法律精神貫穿于執法之中,增強勞動者的對話能力,保護他們的權益,盡可能實現勞資雙方的雙贏。至于種種不足,尚待完善之處,不妨暫且擱置,留待法律自身的演進邏輯,相信歷史的動態平衡。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