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季,飛走了誰的夢?
假實習假鑒定泛濫
劉浩波吃了一顆定心丸,開學時要交給學校的“實習鑒定表”已經搞定,一枚鮮紅的公章證實了他那一段“優秀”的實習經歷。
不過劉浩波坦陳,自己并沒有去那家給他提供“實習鑒定表”的公司實習。
劉浩波就讀于西南大學經濟專業,這名大二男生被校方要求必須在暑期后交回一份實習鑒定。一個月來“求實習機會”的經歷,讓他感觸很深。
暑假之前,劉浩波就開始尋找實習單位。第一次,他找了一家廣告公司,每天的工作是在馬路上發傳單、到居民小區發問卷調查。夏天太熱,劉浩波有點扛不住,而這與他當初想在辦公室實習的初衷大相徑庭。
沒做幾天,劉浩波通過同學介紹到一家電信公司的客服培訓部。實習生做的工作,是給那些不懂操作的會員當老師。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溝通能力,打字速度也要快。如果被會員給“差評”超過5%,就會被辭退。
“本來就沒有一分錢報酬,還搞得那么緊張。”劉浩波說,這樣的工作,與他期盼的IT業“技術活”相差甚遠。干了五天,劉浩波再次主動走人。
屢屢在求實習和實習的過程中受挫,讓劉浩波開始對實習產生排斥心理。8月初,劉浩波在網上下載了一篇計算機專業的實習心得,到一個親戚的公司蓋了章。一份暑期實習報告就此出爐。
劉浩波的實習報告是用來應付學校的。每年寒暑假,各大高校都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到與其所學專業有關的單位和崗位進行實習。雖然校方對實習成績實行學分制,但學校卻不可能向學生實習的單位進行逐一核實,只能根據學生自己提供的實習證明給評分。這就給學生實習鑒定造假造成了可乘之機。
劉浩波坦言,像他這樣的同學很多,暑假根本不參加實習,開學前利用關系找個單位蓋章即可。
一年一度的暑期到來,大學生密集地進入了“實習季”。莘莘學子摩拳擦掌地混跡于職場,煞有介事地早出晚歸,擠公交,帶盒飯,胳肢窩下夾著黑皮包……殊不知在這一撥撥實習大軍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學到了東西、又有多少人白白耗掉了時間耗掉了精力卻一無所獲?而接納他們的公司和企業,是否把他們的實習當成了一種發現人才和儲備人才的機會?至于那些被企業安排到具體崗位需完成定額勞務的實習生,其工作性質幾近于“勞務派遣”,對這些學子而言,在法律上,又有沒有獲得相應報酬和最基本勞動保障的權益?
前年從西南大學畢業的王宏偉創辦了一家網絡公司。今年暑假,就有十幾個師弟師妹找上門來,請他給幫忙填實習鑒定,他都一一辦了。有過實習經歷的他非常明白,“真實習”機會難找,大家用“假實習”應付學校,實屬無奈之舉。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假期要想找一份合適的實習工作,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絕非那么容易。由于實習生一般只能在公司呆上一到兩個月就離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多數單位都很難給實習生安排一份合適的工作。如果沒有親戚、朋友的關系,很少有單位愿意接收實習生,即使經人介紹進入單位實習,學生也未必能真正參與到工作中去,獲得有價值的實習體驗。
實習生=勤雜工?
一位學財會的大二學生告訴本報記者,家里父母幫忙,替他聯系到一家投資公司實習,為此他提前作了很多準備,很多書,鉚足勁準備利用實習期多學東西。然而近一個月過去了,公司里的“前輩”們只管忙自己的事,很少有空搭理自己。這樣混日子的“實習”,讓他倍感無聊。
新聞專業的楊雪松,好不容易在電視臺找到了實習的機會,但理想中的實習生活,與現實相去甚遠。
楊雪松發現,電視臺一個節目組有好幾個實習生,但節目組并沒有指定某個具體的記者、編輯來對他們實行一對一的幫帶。多數時候,實習生們只能在辦公室上網看新聞,”運氣好“的也就被安排干些送報紙文件之類雜事。“每天倒貼車費、飯錢,到電視臺上網、當勤雜工,什么都沒學到。”楊雪松說。
在不少實習生口中,所謂實習,就是到實習單位“倒水”、“拖地”、“閑坐”,“吹著空調發呆”。
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王艷似乎比其他同學“幸運”。在親戚介紹下,王艷順利找到了重慶一家頗具知名度的企業實習。不過,與其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兼職,因為王艷所做的工作就是協助前臺服務,與她所學的專業根本不對口。
為什么會選擇專業不對口的單位實習呢?王艷告訴記者,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單位。留在這家知名的企業實習,就算學不到知識還能“賺”點名氣。結合其他同學的經歷,王艷認為,一般而言,相對于其他專業,醫學類、師范類、新聞類專業的實習對口問題較好解決,而像金融、會計等專業就有點麻煩了。畢竟,一般的企業是不會讓一名實習生來做賬、管錢,而銀行也不會把涉及現金等一些核心業務拿出來給學生實習。
小林是重慶醫學院的學生,7月初來到一家民營醫院藥房實習,她滿以為這下可有了實踐的機會,但讓她沒想到的是,醫院根本不讓她接觸藥劑,只吩咐她做一些打掃衛生、清理藥柜的粗活。
小林有些委曲地說:自己每天就跟勤雜工似的,除了打掃衛生,就是替臨時有事出去的藥劑師在辦公室接聽電話,所學專業根本沒有觀摩實踐的機會。更讓她心里不爽的是,醫院連一分錢“勞務費”也不給她。“你說醫院就是雇個勤雜工,每月也得給個六七百元吧?這樣一想,覺得自己連廉價勞動力都不如!”
社會缺乏接納度
接納小林實習那家醫院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醫院是一種特殊行業,沒有取得相關資質之前,醫院當然不能隨便讓實習生對病人診療看病了。就拿學醫護的大學生來說吧,按規定必須要實習,醫院多年來一直和一些醫學院校合作,接收大學生來醫院實習。雖說實習生們到醫院后對工作熱情都挺高,但讓醫院為難的是,患者普遍不喜歡用實習生,連“打點滴”這樣的事,患者都不愿意讓實習生來做。
而且,有些患者還因為醫院讓實習生給打點滴鬧過小糾紛。因此,大多實習生在醫院很難得到真正業務上的鍛煉這也是事實。“讓他們去做專業技術性的工作,很容易添亂。”
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到大學生放假時,面對蜂擁而至的實習生,他就感到非常頭疼,因為實習生不僅給單位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難度,也擔心發生一些意外。如果實習生冒充單位工作人員出去騙人怎么辦?給了他們辦公室的鑰匙,萬一丟東西怎么辦?在她看來,盡管絕大部分實習生都是不錯的,但單位還是感到擔憂。另外,這些大學生大多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也幫不上什么忙,短期的實習有時反而會添亂,因此,不少單位其實并不愿意接收太多大學生實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難看出,現在許多大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往往成了制約就業的“瓶頸”,而實習正是課堂的延伸,對于彌補學生在校實踐的不足,很有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假期實習應該是學生不可或缺的社會實踐課。但在這方面,社會的接納度還不夠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