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曉燕 眾行集團
培訓師除了是成功的演講者、優秀的資源整合者之外,是否還應該具備其他能力?
根據促動技術的原理,
培訓師要讓學習更加有效,必須讓學員從旁觀者或評估者轉變為參與者。因此,培訓師還應該成為學員的朋友和導師,他們應熟知人際溝通的技能,激發學員的參與意識,做一個群體智慧的促動者。
告知VS聚焦式會話法
作為培訓師,大部分人有過度的“表達欲”。他們總想把自己的思想都灌輸給學員。但是,成年學習者,有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一味地灌輸只會引發爭議甚至排斥。人的大腦是一個遇到問題就會快速運轉的系統,因此,授課過程中要注重講授與提問的結合。
在提問中,不斷促使學員反思,才能真正讓他們的行為得以固化(見圖表1)。

聚焦式會話法也叫ORID匯談法(O:實踐-客觀事實、R:感受-客觀反射、I:意義-事實分析、D:行動-基于事實的下一步行動),它是一套訓練培訓師的結構化提問的技巧。該方法是由培訓師引導開展結構化會談,通過了解學習者對觀察數據的選擇、理解及詮釋模式,掌握個人及團隊的決策規律,并在四個層次的提問框架基礎上,讓學習者基于更大的視野而非局部信息做出更為精確的決策。
聚焦式會話法運用非常廣泛,不但被培訓師運用在培訓需求的調研方面,還被運用在培訓后的項目回顧上(見圖表2)。
課堂掌控VS自動自發執行
很多培訓師認為只要學習者在課堂上開心,對培訓過程滿意,并且課堂上有互動,就等于掌控了課堂,駕馭了培訓。但是,如果不進行持續行為干預,學習效果就無法轉化和落地。
自動自發執行就是一套基于“愿景目標—現實—選擇”模式,形成具體的行動計劃的促動過程。在培訓中,將培訓的目標設定為切實的愿景,學習者的現狀為當前的現實,通過關鍵選擇的討論,最終制作出培訓落地的方案(見圖表3)。
一言堂VS團隊共創
在很多團隊中,學習并產生共識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團隊的最高領導或權威人士左右了結果的產生。
培訓師可以將知識傳遞給學習者,但是,如何運用整個團隊的大腦,繼而實施怎樣的行為,就需要通過團隊共創技術來驗證。團隊共創是凝聚團隊共識,集思廣益的一種學習促動方法。共識是能夠使一個團隊有一起向前的共同認知模式,即使團隊沒有對所有的細節都取得一致意見。
使用團隊共創流程會集思廣益,挖掘現場學習的智慧和經驗,讓學習者在團隊共創中相互交流學習經驗,使學習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