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砸培訓有三招:第一招:選錯課;第二招:找錯人;第三招:廢武功。
培訓經理沈青剛剛開啟焦慮模式。這種模式是周期性的,一年一次。公司年會例行要組織一場培訓。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張德非常重視這一年一度的盛事,上次年會,他認為是搞砸了。沈青覺得很冤。她好不容易請到一位張董特別欣賞的著名
講師,可是參訓的高層和中層經理們并不買賬。沈青天天琢磨:究竟怎么才能搞定這場培訓呢?
悲催的培訓經理
怎么算搞定?學員評估不好,肯定培訓效果不好;學員評估好,卻并不可以證明培訓效果好。就好比家長帶著孩子吃飯,點的是蔬菜牛肉,上的是油炸薯條冰淇淋,孩子吃得再高興沒用,因為家長覺得不健康。培訓經理的痛苦在于,既要讓學員滿意,又要讓老板滿意,而后者更重要。兩者同時滿意,難上加難。
培訓管理與其說是門學問,不如說是門藝術。什么柯氏評估法、培訓需求調研,都是浮云?率显u估一看學員反應,二看學員學習結果,三看培訓前后的工作表現,四看公司經營業績提升。卡特皮勒大學的前校長用數據說話,我曾親耳聆聽他分享如何把培訓價值貨幣化。他問內部客戶(培訓學員的主管上級):其用貨幣衡量的業績增長有沒有培訓的功勞?如果有,具體貢獻了多少業績?內部客戶說這怎么衡量呢?他就讓人家按最保守的估計,結果培訓的價值減去培訓的直接間接成本,居然利潤很高!我打心眼里佩服校長的高明,不過較起真來,你也可以說他就是在掩耳盜鈴。
培訓經理如果不能像卡特皮勒大學校長那樣“數據勝于雄辯”的話,唯一的生路就是期望管理了。真正卓越的培訓經理,有超群的判斷力和人際理解力。而一般的培訓經理就不見得靈光了。
比如培訓經理鄭欣欣。她的老板說“就喜歡馬老師那種風格的”,于是欣欣就選了一個長相酷似馬老師的:光頭、留胡子、一身中裝,說話很快。其實,老板的真正意思是馬老師那樣的職業背景(在大企業干過)和教育背景(金融專業的博士)。培訓經理張華自知判斷力不靈,就干脆請兩個備選老師,讓她的內部客戶(各位高層領導)去挑。結果很悲慘,內部客戶挑了來自香港的陳老師,培訓卻搞砸了。可見喜歡歸喜歡,滿足培訓需求歸滿足培訓需求。陳老師很會聊天,但課程內容只有20%涉及客戶渴望學習的教練式輔導技巧,而80%是關于領導力的自我修煉。
決定一場培訓成功的偶然因素太多了,但失敗能夠讓培訓經理學到更多的東西。很多培訓經理就像沈青一樣,做了很多該做的,但是他們沒去想明白,一場本該精彩的培訓是怎么搞砸的,就是說,怎樣堅決不做不該做的。
搞砸培訓有三招:第一招:選錯課;第二招:找錯人;第三招:廢武功。
一把再好的錘子,也擰不了螺絲
某一線奢侈品牌希望通過培訓提升呼叫中心員工的客戶服務技巧。培訓機構精心選用了一位有10年以上客服經驗、理論扎實、善于互動和啟發的老師,效果卻讓客戶不滿意。培訓經理總結了很多導致失敗的原因:案例和講解與公司實際結合不緊密、學員不適應啟發式教學、游戲玩完了沒有總結到位、甚至培訓師穿著不夠時尚……其實這些都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選錯課了。真正能夠解決這個奢侈品公司問題的,是開發內部培訓師講授“how to”課程。培訓師的通用行業經驗代替不了特定行業經驗。
一家國際保險公司請一家國際培訓機構做培訓,由于不了解客戶的業態,客戶首先要給培訓師做培訓,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以至于客戶方的培訓經理抱怨:“我付錢,卻還要來教你們?”毫無懸念,培訓的效果非常糟糕,F在看來,這家客戶應該自己去開發課程培養內部
講師。
一把再好的錘子如果擰不了螺絲,效果趕不上一把最低檔的螺絲刀。培訓經理說了,明明客戶的問題是螺絲嘛,我找了一把不錯的螺絲刀啊,怎么砸了?后來她才明白,一把十字花螺絲刀擰不了一字口的螺絲。
好老師鳳毛麟角
雖然行家都說,學員是學習的主體,但搞砸培訓卻不能怨學員不愛學習。無論怎么說,
培訓師都是培訓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可能沒有之一。我預測這個鐵律可能要持續一百年。先要讓按*摩椅代替按*摩師,e-learning才可能代替
培訓師。
很多人想當培訓師,很少人成為出彩的培訓師,就像麥霸很多,唱歌好聽的少。在培訓師陣營里面,愿意成為注意中心的多,能夠吸引學員注意力的少;嘩眾取寵的多,真才實學的少;煽情的多,傳道授業的少。
培訓師必須讀萬卷書,促進別人學習,必先自己學習。培訓師必須行萬里路,培訓地點遍及各大都市,甚至偶爾發生在郵輪上。太多人想做這個行業,太少人真正做得好。因為很多人有料無趣,又有很多人有趣無料。就算一個人有趣有料,是個出色的演講者,卻不見得擅長培訓,因為培訓的真功夫包括演講,卻遠不止于演講。正如英國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所言,“能者行之,不能者為師。”(“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真正有本事的人哪有工夫培訓別人,早早經營管理公司去了!
有幾個品類的培訓師可供“采購”。第一類叫做名人(celebrity),至少圈外人也知道他是誰,最最有名的名人必須婦孺皆知。名人不用精通任何領域,不用口才好,出場就行,講什么都行。名人適合全體員工參加的、培訓需求不確定、勵志性質的培訓。采購名人要注意預算要夠,名人往往毀譽參半,所以要老板喜歡的那種。
性價比非常高的一類培訓師叫做專家(高調說是master,低調說是content expert)。之所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肯定是下了苦功夫的,在各自領域有系統見解,融會貫通,著書立說。他們很難同時具有口才和情緒感染力,更不用說有控場力。很多教授面對企業內訓學員,穩穩坐下,就著一杯茶,低頭看著講稿,一路講下去,無目光接觸、無互動、無視聽輔助、甚至無課間休息。還有一類專家來自著名大企業,有實戰經驗,但不會概括總結,對成年人學習規律一無所知,一個半小時講90頁PPT,學員不厭倦才怪。如果你的學員求知若渴、教育程度較高、思維敏銳、能夠觸類旁通,那么專家型培訓師最合適。大師最怕強勢的老板和極端實用主義的學員,強勢老板會覺得大師的東西太理論、不實用,甚至會跳出來唱反調,曾經有一位老板當場把一位女教授說哭。極端實用主義的學員會覺得老師講的東西跟實際工作脫節,他們要魚,不要漁。
最主流的培訓師實際上叫做引導師(facilitator),他們大多不是專家,也大多口才一般,但情商通常較高,深知成年人學習的規律,他們與
課程融為一體,整個
課程幾乎每一分鐘都是設計好的,培訓效果取決于課程與學習情境的匹配。所以,不能指望他們對課程有任何改動,哪怕微調,培訓經理必須用心考察課程是否對路。如果你的學員智商高,求知若渴,那么對不起,這類課程往往略嫌膚淺,培訓師往往無法有效回答超出課程之外的任何深刻問題。這類培訓師適合培訓需求明確的學員。
最后還有一類培訓師,姑且稱作煽情類的。情緒感染力極強,如果你的學員教育程度較低、學習動力弱、培訓需求不明確,這類培訓師比較合適。培訓效果就是娛樂。要特別注意培訓師煽動的價值觀是否跟企業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