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過后,上海這座城市重新進入到了“工作模式”,藍領崗位的“用工荒”如期而至,上海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趙建德表示:“用工荒將貫穿一整年。”
經調查發現,相較于白領的漲薪難,今年藍領的薪資和往年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用工單位愿意拋出好的福利吸引人力。那么,藍領工人們是不是會買賬?他們真正的訴求又在哪里?
網絡調查
藍領崗位薪資水平上漲一成福利待遇讓人“彈眼落睛”
作為國內最大的藍領招聘信息平臺之一,“百姓網”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春節后開始,平臺上呈現了兩大明顯的特點:招聘崗位數和藍領薪資福利明顯上漲的局面。
用工荒和求職難并存
網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藍領求職凸顯“用工荒和求職難并存”的局面。據統計,截至本報截稿日,百姓網上的招聘崗位超過2800萬個,較節前已經暴增逾百萬,涵蓋工人、技工、司機、駕駛員、廚師、保安、銷售、快遞等多樣需求。
“用工荒”主要體現在服務行業,熱門崗位是家政保潔、客戶、美容美發、司機和保安。“求職難”體現在制造業,受到去年年底開始的制造業倒閉潮影響,今年節后的制造業崗位縮減了8%。
工資水平大幅上升
一季度上海招聘崗位最多的前3大職業為銷售、營業員、工人,招聘工資平均為4513元、3028元、3747元,大大超過了上海182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線,并且不輸于普通白領,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8.9、10.5%、11.2%。
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藍領4000元左右的薪資水平并不算高,一些含帶有技術的工種,月薪更是能接近萬元。例如一些建筑工地上的鋼筋工等技術工種,月薪在8000元-10000元。
90后求職注重員工關懷
今年藍領工人在求職時,更加注重企業福利。記者在網上看到,最受求職者關注的主要有包吃包住,五險一金,雙休,話補等。90后求職員工還會關注招聘方是否注重員工關懷,比如是否會組織旅游,看電影等等。
一些知名企業拋出的福利簡直讓人彈眼落睛。以華碩為例,還有年底雙薪,入職就獎勵4000等誘人福利。招聘啟事中還特別注明:“每年20天帶薪探親假,路費報銷,宿舍有空調、電視、洗澡的地方,吃是4菜一湯,早上有牛奶。”
實地探訪
“藍領求職街”遭遇無奈求職者“只打聽,不簽約”
我們日前來到位于浦東高行鎮金高路上的“藍領求職街”,發現道路兩側開滿了門店大小不一的工人求職介紹所,可謂頗具規模。各家門店前也都聚集著不少前來問詢的求職者。但縱使中介人員百般熱情接待,仍不能改變求職者“只打聽,不簽約”的現象。一邊是中介抱怨“職多人少”與單位用工缺口的難以填補,另一邊卻是求職者苦尋工作無門的憂心忡忡,藍領市場的供需關系究竟怎么了?
工資誠可貴健康價更高
我們走進一家名叫“工人招聘網”的求職介紹所,小小的店面里只有一位招聘專員坐著,無聊地轉著筆,該專員告訴記者:“現在的情況啊,就是職多人少,好些個職位開出來,就是沒人愿意去。”而當記者細問原因時,該專員無奈地笑笑回應道:“臟唄!苦唄!還能有什么理由呢?”
而在店外,幾位來自河南的小伙正交頭接耳地討論著板報上的信息。得知其中一位韓姓小伙擅長電焊,記者便指著板報上一家招電修工的單位向他推薦,但小韓卻擺了擺手,對記者說:“你看那工資才3700元,而且我同鄉之前就在里面工作,他說里面那環境真是太可怕了!”記者便問了小韓自己的心理預期,“四五千吧,我覺得不貴了啊,我現在自己和朋友租房的,攤下來一個人每月也要七八百,還有其他生活成本。而且我下一份工作一定不做操作工,折壽的!”小韓說道。
“現在有些廠里的活又臟又累,對身體健康肯定是有影響的啊,就算工資再高我們也不干的。何況我還要結婚生小孩,對吧!”小韓的同鄉小金這樣對記者說,他的說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原來小金曾在外高橋某機械廠工作過,工資不低,但工作環境實在惡劣,所以他現在想找的工作,工資尚在其次,但健康必須要有保障。
專業不對口入職高門檻
遍覽招聘信息,記者發現,其實許多服務員、業務員、普工的工資都已經十分接近白領,而高級藍領工資甚至遠超白領。但不少單位也都因此設置了較高的入職門檻與專業要求,從而又擋住了不少求職者。
“你應聘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有操作證嗎?沒有證,應聘單位是不會予以錄取的!”杰迅職業介紹所的工作人員在與一名求職者介紹用工條件。“我們都是在老家跟師傅學的技術,都不知道要考證這玩意兒!”一名求職者向記者抱怨道。
在現場,記者還發現了一名外地?飘厴I的女學生小李,她希望的職位是一些附近外企的外貿跟單員或者經理助理,但投出去的簡歷,大多因“沒有工作經驗”被退了回來,或者干脆就沒了消息。“來上海學歷低也很難找到工作,而且很多公司還都要求有工作經歷,做外貿跟單員在英語方面的要求很高,真的很難找。”小李說,工資低了的自己不想去,符合自己期望的公司要求不低,而且競爭還很激烈。
我們試著以自己是非操作專業畢業的身份向中介咨詢是否有適合自己的崗位,結果被中介人員直截了當地回絕,“沒有!”而當記者問及可否先培訓后上崗時,中介回答道:“都是小企業,哪里有錢先培訓你?”
我們了解到,除去專業對口與入職門檻這兩個因素還算是有理可循,求職者普遍也表示理解外,還有不少單位開出的入職條件卻讓不少外來求職者頻頻搖頭,直呼“不理解”!如某單位要求外來務工者必須有至少一名本市戶口居民為其提供擔保,“一個人來上海找誰投靠去!”劉先生就曾因找不到合適的人為其擔保而錯失去“神州租車”工作的機會。
供需要求難一致福利待遇是焦點
梅先生在一則招聘廣告前,駐足許久,經過一番仔細琢磨后他才上前與招聘負責人交談起來。記者見他并沒有馬上填寫求職登記表,而是仔細地向招聘人員詢問了企業福利、食宿、工時等情況。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后,梅先生退了出來。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在上海某工廠當保安,工作蠻輕松的,月薪近3000元,但是沒有配套的福利,于是想跳槽找個工資差不多的,但有配套的福利的好工作。”
現在,80后與90后逐漸成了外來求職隊伍大軍的主心骨,相對于老一輩的打工者而言,他們的選擇更理性也更謹慎,對工作環境、社保福利、工時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可現在的供需雙方的要求卻并不合拍。
經調查發現,盡管大部分的招聘單位的用工單位在薪資及福利上都有小幅提升,但與大部分外來務工者的心理預期還存在巨大落差。外來務工者的期望薪資普遍在3500-5000元之間,而又因為不菲的房租與出行成本,若單位能解決吃住或提供“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的,偏低一些的收入也可接受。但大多數的用工單位都無法同時滿足“工資+吃住+福利”的待遇。因此,在面試招聘中經常會出現,用人單位因為求職者提出福利待遇的要求而索性拒絕錄用,而求職者也會因為用人單位不能滿足自己的福利待遇而放棄應聘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