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humanResource)人力資源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21世紀最缺乏的是人才!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它其實是在強調人才仍然是當今最核心的競爭力,同時也暗示著人力資源危機將會是各行業在21世紀要面臨的重要危機...
人力資源(HR)的職業薪酬
而在當今世界的任何行業,也同樣需要“伯樂”去識別人才、培養人才、以及管理人才。那么如果我們把“伯樂”看成是一種職位或工作的話,那它無疑是當今最熱門且需求量最大的工作之一。而人力資源管理就是為培養“伯樂”所開設的一門科學,它的就業和發展前景也顯然是廣闊的。
“物力投資增加4.5倍,利潤相應增加3.5倍;而人力投資增加3.5倍,利潤將增加17.5倍。”這表明人力投資是一種具有長期性、間接性、高效益特點的投資項目,它產生的效益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而且也表明在國外,人力資源管理已經越來越受重視了。而在國內一流城市,據統計,人力資源總監薪水一般月薪在8000至1萬元甚至1.5萬元;薪酬經理、招聘經理等大概在2500元至8000元之間,一般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薪金也能達到2000-3000元,并有調查顯示人力資源管理職位的薪酬水平在未來幾年內,將有望繼續上升。從這些數字看來人力資源完全可稱得上是最熱門且回報率高的職業之一。
人力資源(HR)的發展前景
據360出國網(http://www.360chuguo.com)介紹;成為職業經理人或企業的管理者是許多HR從業者的理想職業目標。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HR管理者轉向行政管理層,他們成為了企業的部門經理、總監、副總,甚至是總經理。這是因為豐富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和閱歷,讓他們更能把握和適應機遇,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領導能力。
另外,近年來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的急劇增多也為HR從業者提供另外一種發展模式,那就是成為專業的HR咨詢人員,根據企業發展要求,幫助企業制定人力資源發展戰略,有計劃地幫助其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從一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該領域的就業需要求量大,而且回報率也較高,也是HR人員的良好就業選擇之一。
總之,無論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在我們中國,HR管理正在形成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研究和參與HR管理。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也成為了眾多留學生的最佳選擇之一,正是因為該領域職業前景持續看好,且回報率很高!
馬來西亞人力資源專業(HR)優勢大學
1、亞太科技大學
馬來西亞亞太科技大學(簡稱UCTI/APIIT)坐落于馬來西亞商業與信息中心—馬來西亞科技園,UCTI畢業生受到廣泛的好評,被世界各大知名公司聘用。UCTI文憑被英國及澳洲的許多知名大學承認,學生可以轉學到海外繼續深造。其在IT計算機等領域有突出表現,榮獲諸多獎項。該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榮譽學士學位頒發學生馬來西亞UCTI及英國Staffordshire大學2個本科畢業文憑。
2、泰萊大學
馬來西亞泰萊大學學院創立于1969年,是馬來西亞歷史悠久及最杰出的私立大學學院,享有崇高的信譽。它擁有超過三十年卓越的教學經驗,向以優良的學術傳統著稱。大學學院一貫秉承的信念,就是為本區提供最高素質的高等教育。在1998年四月泰萊大學在品質管理的保證及加強下也因此贏取了由馬來西亞政府頒布的ISO9001/2000品質管理證書,品質涵蓋大學先修課程,大學課程,與支援服務包括圖書館,電腦設施,學生服務等等。此證書絕對必須在品質管理及實施、行政及支援系統各方面充分的配合下,才通過審核,獲此高效能的資格。其著名的商科以及酒店管理專業在亞洲以及國際上享有盛譽,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方面,泰來大學授予西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的文憑。
3、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
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是第一間擁有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資格的學院,屬下設有3間分院,每年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學生報讀,在校學生近3000名,提供10多種學位和專業課程,包括世界著名大學的學士學位課程,并可將學分轉移至澳大利亞繼續深造,資格及學術水平廣受世界承認(全球超過五十所著名大學)。學院有10多年的教學經驗,教職員素質高,工作積極負責,教學質量一流。國際留學生60%,中國學生40%,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授予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的文憑。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