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石化“解約門”一辯
持續多日的“解約門”再次將中石化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中央媒體嚴厲批評“這不是負責任的大企業的做法”、“將形成極為負面的示范效應,也將給今年的畢業生就業造成不良影響。”昨日下午,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回應稱,這800多名應屆畢業生是中石化部分直屬二級單位違規招聘,沒有通過公司招聘流程,屬于違規行為,目前已經按照協議不同的約定分別進行了違約賠償。
長期以來,關于中石化的批評聲音不絕于耳,諸如“油價只升不降”、“加油站里賣茅臺”、“天價吊燈天價酒”……從某種程度上說,一方面中石化有“丑聞慣性”,另一方面公眾和媒體也都有“批評慣性”。因此,中石化因“解約門”再遭口誅筆伐其實在所難免。而且,從中石化的回應來看,此次“解約門”完全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800多名應屆畢業生完全無辜,雖然從法律層面上雙方達成了違約賠償,但中石化在道德層面上完全沒有正義性,理應接受輿論批評,并沒有什么委屈可言。
但中石化的做法雖不正義,卻有一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從市場機制的角度講,中石化可以說完全無錯,雙方既可按照就業協議簽約,也可依此解約,中石化已按約進行了賠償,并建議學生們參加中石化的網上統一招聘。從招聘公平的角度看,中石化收回二級單位的自主招聘權,并采取“網上注冊報名、統一選拔考試”的方法,可以確保所有應屆畢業生均有同等機會參與公平競爭,防范內部職工子女的“關系招聘”或不正當招聘。從管理改革的角度看,二級單位招聘往往只顧自身利益,缺乏整體效益考慮,常常造成“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結果,而其“先斬后奏式”招聘做法更是嚴重違規。所以,中石化基于全盤考慮的“先解約后統一招聘”的方法完全有必要。
中石化不惜與800多名畢業生解約,不僅是為了實現全國統一招聘,更是為了減少進人數量。目前,中石化擁有超過106萬名員工,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均利潤遠遠低于?松梨、道達爾等國際石油企業,而且受到煉油虧損的影響,中石化近兩年經濟效益有所下滑。而自傅成玉擔任中石化董事長以來,他一直奉行“用更少的人,創造更高的效率”。在剛剛過去的中石化2012年度會議上,傅成玉更是明確提出要把工作重心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要嚴格控制中石化用工總量,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勞動者素質,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一定意義上說,中石化“解約門”是一場不完美的改革,最終指向是企業減員增效。在此過程中,800多名被解約畢業生的利益明顯受損,但他們還保有通過統一招聘簽約的機會。而實際上,利益損失更大、反對聲音更多的恰是中石化內部員工,因為“新的招聘政策打了‘關系戶’一個措手不及”,事實上剝奪了大量的“世襲”機會。據媒體報道,過去中石化各個二級單位均采取自主招聘的方式,并且多采取職工子女優先引進的政策。
說到底,這是一場中石化內部的“自我革命”,不足之處就在于“違規招聘、賠償解約”。但從長遠來看,“解約門”何嘗不是一種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更多畢業生負責的進步之舉?因而,筆者雖也有“批評慣性”,但還是愿為中石化“解約門”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