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裁員之后:融合中的挑戰
資訊 > 熱門 > 正文 936 中國產經新聞 2014-11-13 08:50:46

隨著外企逐漸縮小在中國的業務范圍,外企對于中國求職者的吸引力也漸漸消失。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不僅提供了更穩定的工作,還支付著越來越多的薪水。并且,除非員工有嚴重問題,否則中資企業不會隨意解雇員工。這相比外企都是優勢。

\

     隨著外企逐漸縮小在中國的業務范圍,外企對于中國求職者的吸引力也漸漸消失。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不僅提供了更穩定的工作,還支付著越來越多的薪水。并且,除非員工有嚴重問題,否則中資企業不會隨意解雇員工。這相比外企都是優勢。
 
  本報記者 陶婭潔報道
 
  前不久,35歲的李磊(化名)拿到了補償金,離開了工作多年的IBM。李磊年少時就聽聞“藍色巨人”的偉大,對于能在IBM工作,他深感自豪,他甚至以為自己會在IBM工作一輩子。
 
  今年2月,開始有媒體報道稱,IBM已經啟動大規模裁員,計劃全球規模裁員1.3萬人,這與一個月前聯想宣布收購IBMx86服務器業務的消息頗有些“不謀而合”的意味。李磊所在的系統與技術部門因此受到了很大沖擊,該部門主要業務是硬件銷售和硬件服務團隊。“IBM硬件業務在中國區下滑了不少,裁員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李磊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和李磊有同樣經歷的跨國公司員工并不在少數,隨著微軟、思科、惠普、索尼等老牌科技企業紛紛加入裁員大軍,原本籠罩在跨國公司員工頭上的“光環”正在漸漸褪去。
 
  不過,去年以來,有不少“被裁掉”的科技精英加入了中國科技企業的隊伍,如百度、阿里巴巴、小米、浪潮。就在前幾天一個本土IT企業的招聘會上,李磊遇到了前同事田菲(化名),那個總是很上進努力的姑娘去了華為。他們打了個招呼,交流了下近況。當田菲詢問李磊下一步的計劃時,李磊腦海中突然閃現出新聞里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場景,于是說,也許會去阿里巴巴。
 
  裁員的“動力”
 
  自2012年起,彌漫在外企的裁員潮逐步升級;萜赵诎l布2014年第二季度財報后,宣布明年還將再裁9000人;微軟宣布預計在新財年內裁員1.8萬人;思科自2011年開始一系列重組行動以來,這4年間先后共裁減1.2萬名員工,今年仍要將裁員進行到底。
 
  據中國歐洲商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在華裁員的歐洲公司比例從2012年的10%升至16%,而計劃增加長期雇員的比例從2012年的61%降至48%。調查還顯示,2014年有24%的公司計劃在中國削減成本,高于2013年的22%。
 
  在中國,跨國公司高額的收入和優渥的福利一直為業界所稱道,然而時移世易,洶涌而來的裁員潮打破了人們對于外企“金飯碗”的認知。與此前常被“豁免”的情形不同,多家跨國公司的在華機構在裁員大潮中也未能幸免。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外企裁員潮波及中國在所難免。有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影響了外企利潤。據中國歐洲商會的資料顯示,只有63%的在華歐洲公司在2013年實現了盈利,這一比例低于2010年時的74%。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輝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在整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少外企都面臨著企業升級中的經濟運行問題,其技術的突破也因此具有一定難度。在這個大背景下,外企開始考慮調整與緊縮其業務結構、用人結構以及成本結構。外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尋找成本收益的組合機會,不少勞動密集型外企正將工廠搬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去。
 
  裁員潮的出現,除了受其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影響,也與其管理運營機制有關。
 
  外企裁員只需根據勞動法即可,并沒有太大阻力。“因此,裁員是外企總體運營結構調整的結果,同時也與外企的企業制度、用人制度有關。”張輝明說道。
 
  全球經濟長期不見起色,裁員的確可以降低成本,保證利潤。而作為老牌IT企業,其裁員潮或與其戰略轉型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正是在內外因素疊加的作用下,外企在裁員的路上越走越遠。用思科CEO約翰·錢伯斯的話來說,思科必須專注于能夠增長的領域,從而成為“排名第一的IT供應商”。IBM對于裁員給出的官方回應則是,IBM將持續平衡自身員工構成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同時開拓IT產業內新的高價值領域。IBM將調整自身以便引領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認知計算等領域。
 
  風水輪流轉
 
  然而,跨國巨頭的大量裁員并沒有導致“哀鴻遍野”的高端人才困局,就在微軟宣布在未來一年裁員1.8萬人,其中大約1.25萬名被裁員工將來自于諾基亞設備和服務部門后,被微軟當作“負擔”的諾基亞員工,卻被眾多中國企業瞄上。
 
  8月,阿里巴巴在微博上就開通了面向諾基亞工程師的招聘通道,重點為阿里云計算平臺(YunOS)廣攬人才。崗位包括手機工程師、搜索算法工程師、安全工程師、視覺設計專家等。阿里在微博中還打出了頗具感染力的號召,“當Ni遇上YunOS,你可以和我們一起顛覆移動互聯,迎接中國的OS未來。讓我們一起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更有甚者,如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已將招聘會開到了諾基亞中國亦莊辦公室的門口。
 
  裁員風波尚未平息,這些已離職或即將離職的人才成了競爭對手眼中的香餑餑。對于中國企業老板來講,吸納更多的外企員工跳槽過來,對企業在管理經驗、生產經驗的提升方面幫助尤為明顯。
 
  “這些被裁掉的員工原來就職于頂尖的跨國公司,他們學習到的業務體系、技術體系、經營體系,都符合成熟跨國公司的流程與規范。而跨國公司的考核方式,也賦予了他們較強的敬業精神。這些優質資源都可以為中資企業所用,成為企業發展中的增量。”張輝明說道。
 
  獨立經濟學家湯云飛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資企業可以從外企裁員中獲得一些人才儲備,由于中資企業給出的工資相對較低,等經濟復蘇后,中資企業還會獲得更大的好處。
 
  “就像金融危機時,大批金融人才回到了國內,F在國內進行金融創新,就離不開這些中堅力量的支持。”湯云飛補充說道。從2008年到2009年,身處金融危機“風暴眼”的英、美等國的失業率刷新了歷史紀錄,激發了中國新一輪海歸潮。李彥宏、鄧中翰、周云帆、張朝陽……這些已經回歸的精英們,如今已經在書寫著一個又一個中國數字化時代的創新故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外企逐漸縮小在中國的業務范圍,外企對于中國求職者的魅力也漸漸消失。有分析認為,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不僅提供了更穩定的工作,還支付著越來越多的薪水。并且,除非員工有嚴重問題,否則中資企業不會隨意解雇員工。這相比外企都是優勢。
 
  “出走”外企后的新融合
 
  表面上看,外企裁員,中企得利。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切卻沒有那么簡單。
 
  張輝明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中資企業如何將這些人才在外企所形成的習慣,如外企的管理流程標準、考核方式等內容,與現公司進行很好的融合。首先他們(外企員工)是專業的技術人才,其技能如何嵌入中資企業的業務體系,需要探索與思考;其次如何處理中西方兩種管理方式所帶來的沖擊,更是重中之重。
 
  “要進行資源整合,融合好了,這些外企人才將成為中資企業強有力的資源與增量。”張輝明說道。
 
  相比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方式的融合,來自外企員工本身的調整則顯得更為重要與不易。畢竟離開了外企,人們失去的不僅是體面的生活,更多的,還有心理上的落差。
 
  李磊表示,很多外企員工的能力只專屬于本職工作,其他職位的工作能力會相對欠缺,去其他企業免不了重頭再來,勞心勞力。
 
  有分析認為,外企的薪酬制度結合雇員的實際能力和績效來考核,包含了企業很好的激勵制度,融入到了企業文化里,基本上可以做到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并且外企的管理相對規范,注重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而這些,都是中資企業所欠缺的。
 
  對此張輝明表示,外企員工要努力適應文化差異,將其原來熟悉的技術與原理因地制宜,融合到新企業中。
 
  湯云飛則認為,中國人的個人調整能力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強的,因此無需過多擔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從制造產業升級為創造產業的過程中,各個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始進行產業轉型和結構轉型,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企業也在競爭中逐步完善企業制度。而那些在外企打拼多年的“杜拉拉們”,則面臨著職業生涯中的重大轉折。在歲月的沉浮中,得與失已顯得不那么重要,畢竟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里,只有變才是唯一的不變,只有適應變化才能有所得到新融合。  
推薦專家 更多>
  •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 創建市場導向的流程型研發組織》 《研發質量管理》 《研發人員的考核與激勵》 《從樣品走向量產》 《產品研發體系構建與模板詳解》 流程管理與產品管理系列: 《流程體系規劃與流程設計實戰》 《產品戰略規劃與路標管理》 《市場驅動的產品開發流程管理》 《成功的產品經理》管理系列: 《從技術走向管理》 《研發人員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職業化:
    1.《職場高效工作技能訓練》
    2.《辦公室工作規范與技巧訓練》
    3.《行政文秘綜合技能提升訓練》
    4.《職場禮儀與溝通技能提升訓練》
    5.《時間管理與工作效能提升訓練》
    6.《高效會議管理》
    7.《高效溝通訓練》
    公文寫作:
    8.《職場寫作力提升訓練》
    9.《金字塔思維與公文寫作訓練》
    10.《最新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技巧訓練
  •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推薦課程 更多>
友情鏈接
202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