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德勤聯合發布報告稱,中國目前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但由于中國在人才、創新、能源政策、基礎設施、法律環境方面表現尚待提高,到2020年,美國或將反超中國,成為第一。德勤此前在...
德勤此前在2010年、2013年發布相關報告,中國均獲得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第一的位置。中國此次再度奪冠,除了主因其傳統的低成本價值主張,還因為其對于創造基礎設施的長遠發展,鞏固了先進技術對未來制造業的作用。
報告認為,中國成功發展了自己的創新生態系統,研發開支顯著增長,十分注重技術商業化以及強勁增長的風險資本投資。在某些領域,中國甚至超過了美國。比如,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2號,將“高性能計算”連同預測分析和智能工廠作為最有前途的先進制造技術 。
這一報告搜集了逾500名全球制造行業首席執行官和高管的意見。這些高管從人才、勞動生產率、供應商體系、基礎設施等12個驅動因素分析,對40個國家目前及未來制造業競爭力進行排名。
面臨美國挑戰
從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來看,中國第一的位置正面臨美國的極大挑戰。
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從 2010 年的第四名上升到 2013 年的第三名,而在今年的研究中,它繼續升至第二名。企業高管預計,美國將在 2020 年之前奪得第一名,而德國從現在起到 2020年將一直維持第三名的位置。
報告指出,制造業目前正處于向可持續、智能、安全轉型的階段,這或令“美國制造”在未來五年內強勢回歸。預測分析,物物相連的網絡(也稱“物聯網”)、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為特征的“工業4.0”,以及先進的材料,都是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德勤全球消費與工業產品領導合伙人Tim Hanley認為,美國在開發先進的制造技術,包括智能互聯的產品和工廠。同時,美國在預測分析以及先進材料方面也屬世界領先,而這些因素正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個人、技術、資本和公司間建立聯系、產生協同效應方面,美國的成就也很突出,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創新生態系統,并通過研發投資創造巨大價值。
其它國內挑戰因素
除了美國制造4.0的快速發展,報告還指出,中國亦同時面臨著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嚴峻挑戰,如本地經濟放緩、勞動力成本上漲、人口老齡化等。
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其中大部分轉向了服務業: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由于需求下降引起工業活動不斷下滑,進而導致工廠產能過剩。
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成本套利下降,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他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搬回自己的國家。(勞動力成本不僅包括工資,還至少包括福利基金、保險金和公積金等)
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撫養比可能增加到現在的3倍:在過去二十年內,勞動力人口(15歲-64歲)的年增長率第一次轉為負數。到2030年,年輕人口(即15歲-39歲的群體)所占的比例將有可能從2013年的38%下降到28%。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創二十多年來新低,經濟放緩或進一步持續。該報告指出,經濟增長率低的原因之一是不斷下滑的制造業活動。
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格局怎么變
對于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局,該報告提及:
老牌制造強國的回歸:隨著制造業不斷采用更先進與更精細的產品、工藝技術和材料,20世紀的傳統制造業強國(即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于2016年再次回到最有競爭力國家前10強行列。
兩個競爭力集群:在制造業競爭力前10強的國家中,北美和亞太地區在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到2020年,估計只留下兩個位置給歐洲國家——德國和英國。
金磚四國的分解:在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中,除了中國,其他三個國家在過去幾年內排名顯著下降。
“強力五國”的崛起: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五個亞太國家預計在未來五年將躋入制造業競爭力前 15 強。
報告提及,盡管競爭力格局將繼續發生變化,但制造商仍將人才列為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最重要驅動因素。另外,成本競爭力(第二名)、生產力(第三名)以及供應商網絡(第四名)也很關鍵。
知識技能實戰類課程
戰略與規劃
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體系
產品創新研發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新工作坊
產品創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創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