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誤解是企業培訓只是過來聽聽課、過過場,搞搞形式主義;
第二類誤解是企業培訓就是做做游戲,娛樂娛樂,放松一下心情,平時工作那么忙,今天正好放松一下;
第三類誤解更有意思,把企業培訓當作單口相聲會,聽聽培訓老師講了哪些笑話,好回去和老婆聊聊天、和朋友吹吹牛。
對于上述的觀點,本人不加評論,但是在這里我們首先要研究一下“人”。就一個人的能力大小而言,我們可以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我們把他叫做“人物”,比如拿破侖、毛澤東等。
第二類是具有某一方面專長的人,我們把他叫做“人才”,比如技術員、工程師等。
第三類是整日為了生計奔波勞累的人,我們把他們稱為“人手”,比如公司普通的小職員、進城的打工者等。
第四類是只能為社會增添麻煩的人,我們把這些人稱作“人渣”。比如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街頭混混。
在上述四類人中,我們要重點談一下“人才”的這個概念。葛優先生有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21世紀什么東西最貴?人才,F在的企業對人才可謂求賢若渴,什么是人才?
人才,首先是資源,其次是成本,最后是資本。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對企業而言,人才是一種可用的資源,這種資源我們把它稱作“人力資源”。一般說來,資源是有用有價值的,但我們應當記。翰皇侨魏我环N資源都是有用有價值的。資源可以根據它價值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成本,一種是資本。假如一個人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我們把他稱為企業的人力成本。為什么我們要把它稱為人力成本呢?道理很簡單:一個大活人在企業里,他要吃要喝,你還要給他每個月的薪水,這筆薪水就是成本。假如一個人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我們把他稱為企業的人力資本。比如一個企業的創意總監、銷售總監、人力資源總監以及企業中的一些不可替代的核心人才,都是企業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具有勞動力和資本的雙重屬性。
對于企業而言,人力成本是企業的負債,只有人力資本才是企業的凈資產。人力成本和人力資本這兩個概念,一定意義上和男人娶個老婆差不多。比如我們娶個賢惠的老婆,她會洗衣做飯,會相夫教子,男人娶到這樣賢惠的好老婆,等于是娶到一筆凈資產。假如我們娶的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老婆――她有著張愛玲的氣質、張曼玉的身材、章子怡的微笑、還有著林志玲的美貌,可偏偏像個花瓶一樣擺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干,白天供她吃供她喝,晚上哄她睡覺,周末還要陪她買房子、買車子、買珠寶手飾。我們可以把這類花瓶老婆稱為男人的負債。當然,娶個花瓶老婆擺在家里,對男人而言,是一份艷福,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幸福的享受,每每回到家里,可以飽飽眼福,但是在企業里,我們養一個庸才,是一種負擔,是一種折磨,是對優秀員工勞動的不尊重,是對企業股東價值的漠視,因為企業不是敬老院、不是福利院,更不是什么慈善機構!
很多年輕的朋友,從大學校園踏入現實社會后,總是為了點薪水和老板談判:什么一個月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了等等。尤其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只許高不許低。前幾天,我遇到一個交大畢業的研究生,他和我談起了薪水的問題:我告訴他,研究生進入到一個新公司,薪水不是你和老板多談的內容,你要和老板談的內容是要求老板多給你鍛煉的機會。你要做的是盡可能爭取機會、發展自己,盡量在短時間內把自己培養成公司的人力資本,而不是什么人力成本。因為人力資本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即不可替代性。等你成了公司的人力資本,這個時候你便有資格和老板談了。你現在和老板談薪水、談福利,可能在老板眼中,你只是企業的人力成本,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企業的人力資本,不是企業優良的資產。所以,你要盡快地把自己培養成公司的人力資本。當你成了人力資本,無論到那里,你都將受到歡迎的!
優秀的企業,永遠追求自身價值的最大化。而一個企業要想追求自身價值的最大化,首先要對自己的資產進行投資。在企業的眾多資產中,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最優良、最核心的資產。我們請老師講座、派員出去學習,就是給自己的企業投資,給員工將來的職業生涯投資。
所以,企業培訓的目的有二:第一,給企業的優良資產增值――人力資源進行再投資;第二,積累企業的知識儲備,藏知識于員工,寓人才于基層。